
(1).倾斜,不正。《释名·释綵帛》:“綺,敧也。其文敧邪,不顺经纬之纵横也。” 宋 周邦彦 《西平乐》词:“乔木依前,临路敧斜。”
(2).引申为不正当。 汉 陆贾 《新语·怀虑》:“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敧斜之虑。”
“敧邪”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主要解释如下:
需注意“敧邪”与“憸邪”(xiān xié,指奸邪)的区分,二者字形相近但音义不同,后者多用于描述人的阴险品行(如《明史》中“性憸邪”的用法)。
敧邪(音jī xié),是一个汉字词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偏离正道、走向邪恶的状态。下面将对敧邪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敧邪的拆分部首是攴(pū)和阝(fù),其中攴部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阝部表示与位置或方向有关。敧邪的总笔画数为10。
敧邪的字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说文解字》。它由“攴”表示的“行为”和“阝”表示的“位置”组合而成,形象地表示了一种行为偏离正道、走向邪恶的状态。
敧邪的繁体字为「敧邪」,与简体字形式上并无明显差别。
敧邪在古代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其写法为「艾攵阝又卩」,其中「艾」为敧邪的旧字形,「又」和「卩」则为声旁。
1. 他曾是一个正直的人,但现在渐渐敧邪了。
2. 这个组织开始走向敧邪之路,丧失了原本的初衷。
敧邪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
近义词可以指与敧邪意思接近的词语,如:
反义词可以指与敧邪意思相反的词语,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