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拖沓,不洒脱。 宋 黄庭坚 《锺离跋尾》:“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下笔不瀏离,如禪家黏皮带骨语。”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唐 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 宋 ,而 宋 人於诗无所得。所谓法者,不过一字一句,对偶雕琢之工,而天真兴致,则未可与道,其高者失之捕风捉影,而卑者坐于黏皮带骨。”亦作“ 黏皮着骨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晁文元 尝问隐者 刘海蟾 以不死之道。 海蟾 笑曰:‘人何曾死,而君乃畏之求生乎!所可死者,形尔,不与俱灭者,固常在也。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説得黏皮着骨。’”
“黏皮带骨”(nián pí dài gǔ)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负面特质: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警世通言》等古典文献。
黏皮带骨是一个寓意丰富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或物坚固、耐用、不可破坏的特性。这个词汇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品质和意志力的坚强。
拆分部首和笔画:
黏(黾 + 夕) - 汉字的部首“黾”表示人,部首“夕”表示夜晚;
皮(皮) - 汉字的部首“皮”表示皮肤;
带(左右结构) - 汉字的部首“巾”表示巾帼;
骨(骨) - 汉字的部首“骨”表示骨骼。
来源:
《黏皮带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朱熹所著的《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录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交往和智慧。其中,“黏皮带骨”一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体的坚韧不拔,具有隐喻的意义。
繁体字:
《黏皮带骨》的繁体字为「黏皮帶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黏皮带骨”一词的核心含义并未改变。
例句:
1. 那棵树一直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真是一棵黏皮带骨的有生命力的树。
2. 他黏皮带骨的性格使他能够面对任何困难。
组词:
黏糊、强大、坚韧、耐用、顽强。
近义词:
坚不可摧、坚强不屈、刚毅坚韧。
反义词:
脆弱、易碎、软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