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事理的言论。谦词。《旧唐书·崔融传》:“时政得失,小子何知,率陈瞽辞,伏纸惶惧。”
瞽辞(gǔ cí)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盲人乐师(瞽)所创作或讽诵的谏言、歌谣或文辞。这类言辞常蕴含劝诫、讽喻之意,因瞽者身份特殊(无视觉干扰,专注听辨与记忆),其言论被认为更具客观性与警示价值。以下从词义、文化背景及典籍用例分述:
本义
“瞽”指双目失明的乐官(《周礼》设“瞽矇”之职,掌诵诗讽谏);“辞”即文辞、言论。“瞽辞”特指盲乐师借诗歌、谣谚等形式向君主进谏的规劝之言,强调其通过音乐与语言传递政治见解的功能。
引申义
后世引申为具有警示作用的箴言或讽喻文本,尤其侧重言辞的质朴、直率与深刻性,如清代学者用以指代民间讽喻时政的歌谣。
《周礼》中的制度依据
据《周礼·春官宗伯》载,周代设“瞽矇”官职,职责包括“讽诵诗,世奠系”(讽诵诗歌、记述世系),通过歌谣向君王传达民意与天意。其辞被视为沟通天人的媒介,具有神圣性与权威性。
《周礼·春官》:“瞽矇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
政治讽谏功能
古代史书如《国语》记载,瞽者通过“曲谏”(委婉劝诫)参与政事,其辞多隐晦而切中时弊。例如师旷(春秋著名盲乐师)以音乐喻治国,被视为“瞽辞”的典范。
文学价值
部分学者认为,《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可能源自瞽矇采集的民间歌谣,经加工后成为讽喻王政的“瞽辞”,体现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箴言”泛指劝诫格言,而“瞽辞”特指盲乐师所作,更具职业属性与仪式性。
部分“瞽辞”源于民间谣谚,但经乐官整理后赋予礼制色彩,如《左传》中“舆人之诵”被瞽矇转述为谏言。
现代汉语中“瞽辞”已罕用,但仍是研究先秦政治制度、乐官文化及讽喻文学的关键词。学者通过分析《周礼》《国语》等文献,探讨瞽辞如何体现“以乐参政”的治理智慧。
参考资料:
“瞽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目前并未被广泛收录于常见词典中。根据字面拆解和古汉语用法,可作如下推测:
单字释义:
组合含义推测:
由于该词未被权威辞书收录,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语境,以便更精准解读。
罯罯悲挠逼主插蜡烛长风胆大心小吊鼻子订购耑泐读书人放命蜚鸿阁部割开鲠朴供养盥饰归飞庋县贵恙郭秃还味竹混穷豁达夥计火轮胡气解剖室蹶失老框框辽东隺六纪龙首豕足緑野堂没咒念命书密严母亲河虐遇狞猛拟谕匏爵勤济裘领荣味如临深谷上慢下暴商气石像说山踏莎铁牡痛挠同宗微捕委和违强陵弱无赖汉险仄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