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veiled criticism] 隐晦的批评,也指婉转说出而真意隐晦的话
定、 哀多微辞。——《公羊传·定公元年》
(2) 又指婉转而巧妙的话
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言辞;隐晦的批评。《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 哀 多微辞。” 孔广森 通义:“微辞者,意有所託而辞不显,唯察其微者,乃能知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贱体,説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 鲁迅 《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批评家﹞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杜甫 对 陶渊明 却有微辞。”
“微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微辞”指隐晦的批评或婉转的言辞,通常带有含蓄的讽刺或委婉表达的真意。例如,对某事不满但不明说,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即“口多微辞”( )。该词亦可写作“微词”,两者为异体关系()。
现代语境中,“微辞”多用于表达委婉的批评态度,如“对某政策颇有微辞”。其核心特点是“隐晦”和“间接”,与直接指责形成对比( )。
部分释义(如)强调“微小言辞引发大影响”,但结合权威性更高的来源,该词更侧重于“隐含批评”而非单纯强调后果( )。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公羊传》或刘勰《文心雕龙》的经典分析()。
微辞是一个汉语词语,可以指微不足道的言辞或细微的辞别。微指的是微小、细小,辞指的是说话、言辞。
微辞的部首是彳(左边的“行”字部),总共有7个笔画。
微辞是由“微”和“辞”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小,引申为微弱、微陋之义;“辞”的本义是言辞、词句,引申为道别之辞。
微辞的繁体写法为「微辭」。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微辞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微辭」。
1. 他微辞以前,跟我道了一声别。
2. 请不要用微辞轻描淡写我的付出。
微辞的相关组词有:微言、微词、别辞、珍辞等。
微辞的近义词有:轻言、细言、小词。
微辞的反义词是重辞、大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