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貌的意思、象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貌的解释

(1).像事物的容貌。《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 文王 也” 汉 郑玄 笺:“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 孔颖达 疏:“立宫室象貌而为之者,言死者之宗庙象生时之宫室容貌。”

(2).形象;容貌。《鬼谷子·中经》:“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明 高攀龙 《职方刘静之先生墓志铭》:“世固不乏修身洁行士也,然往往飭治象貌,不为世訾詬而已。”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 朱女 扮牵牛随其后,童子象貌,身披蓑衣,右手执柳枝,左手执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象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其核心含义是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外表、模样。它更侧重于视觉上呈现出的具体形态和样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象: 本义指大象,引申为形状、样子、外观。在这里取其“形状、外观”的引申义。
    • 貌: 本义指面容、相貌,引申为外表、样子、外观。
    • 组合义: “象貌”二字同义复用,强调事物呈现于外的具体形态、外观特征。它描述的是通过视觉可以感知到的外在形象。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象”和“貌”的释义及其组合用法。
  2. 核心含义与应用:

    • 指人的外貌长相: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之一,与“相貌”意思相近,指人的面部特征、身材体态等整体外观形象。

      例如:“此人象貌堂堂,气度不凡。”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中“相貌”词条及相关用法,可推知“象貌”在类似语境中的含义。

    • 指事物的外在形态、样子: 不仅限于人,也可用于描述物体、景象等呈现出的具体外表。

      例如:“这座古塔历经沧桑,象貌已不复当年。” 来源:参考古代文献及现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用法,如描述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外在形态。

  3. 辨析:

    • 与“相貌”的关系: “象貌”与“相貌”意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使用。细微差别可能在于:
      • “相貌”: 更专指人的面部容貌,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远高于“象貌”。
      • “象貌”: 书面语色彩更浓,其指涉范围有时可以更宽泛一些,不仅限于面部,也可指整体外形,且可用于非人的事物。但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区分并不绝对。
    • 与“形象”的区别: “形象”含义更广,不仅指外在形态,还常包含内在特质给人的综合印象(如人物形象、企业形象),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象貌”则更侧重于具体的、可视的外表形态。
词语 核心侧重点 常用对象 语体色彩 抽象程度
象貌 具体可视的外表形态 人/事物均可 书面语 较低
相貌 人的面部容貌 人为主 通用 较低
形象 内外综合印象 人/事物/概念 通用 较高

“象貌”是一个书面语词汇,主要含义是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外表、具体的模样形态。它强调通过视觉感知到的外在呈现,既可用于描述人的长相体态,也可用于描述物体的外观样子。在使用中需注意其书面语体色彩以及与常用词“相貌”、“形象”的细微差别。

网络扩展解释

“象貌”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文献与语境分析:

  1. 本义:模拟事物的容貌
    源于古代文献,指通过模仿或描绘事物的外在形态来表现其特征。例如汉代郑玄在注解《诗经》时提到“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即通过建筑模拟逝者生前的容貌环境。

  2. 引申义:形象或外貌
    广义上可指人或事物的外在表现,如《鬼谷子》中“象貌而得之”强调通过观察外貌特征进行判断。现代用法中,该词多用于描述人的容貌、体态等外在形象。

注意:需区分“象貌”与“像貌”。后者(像貌)更侧重“长相”,如《辞海》解释为“容貌”,且现代汉语中“相貌”更为常用。若涉及古籍或特定语境,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鲍鱼把捉北固山贲龟别枝畀予不知所从财钱杈杆儿禅家子觕婢大殓颠顿低首冻草斗酒只鸡独白草顿时夺俸鹅黄酥诽谤之木飞龙厩豪骏横遏黄闱荆筱戟衣机智客战老乡良久连昏灵府隆昌落魄駡詈免冠密箐敏茂逆流而上拍网子破分三轮舍筏深锢申解势况实况广播收考舒荣碳汇天野田则听治颓墉相成哮哓写鉴械系熙来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