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弃本逐末 ”。
“弃本求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ì běn qiú mò,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比喻舍弃事物的根本或核心,而只追求表面的、次要的部分。常用来批评短视行为,强调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或本质内容。
该成语最早出自清代恽敬的《答邓鹿耕书》:“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修德,止求吉葬。”。文中通过批判“小人”的行为,揭示了忽视根本道德修养、只关注表面吉凶的现象。
该成语与“弃本逐末”同义,均源自古代对农业(本)与工商业(末)关系的讨论。古时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若民众弃农经商,则被视为“弃本求末”。现代语境中,其含义扩展至一切忽视本质、追求表象的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原始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清代恽敬的《答邓鹿耕书》。
《弃本求末》是一个成语,意为舍弃重要的基础或根本,追求次要或末尾的东西。
《弃本求末》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弓和木,总共有9个笔画。
《弃本求末》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至子》这篇古文中的一句话:“魏韦之德,究矣!弃本求末。”
《弃本求末》这个成语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棄本求末」。
在古代,成语《弃本求末》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他为了追求一时的享受,弃本求末,导致最终失去了事业和家庭。
有关《弃本求末》这个成语的一些相关组词有:弃之可惜、弃前图后、放下本来、损人利己。
与《弃本求末》意思相近的成语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与《弃本求末》意思相反的成语有:安于现状、以本为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