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欠负的簿籍。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过半,而欠籍不除。”
“欠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qiàn jí,其核心含义为记录欠负的簿籍,即记载债务或欠款信息的账册。以下是详细解释与补充信息:
词义解析
历史用例
该词可见于宋代文献,如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中提到:“三路之民皆为积欠所压,日就穷蹙,死亡过半,而欠籍不除。”,说明当时官府通过“欠籍”记录民众积欠的赋税,且未及时清理导致民生困顿。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经济制度或苏轼相关文献,可参考、8中的具体引文。
《欠籍》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欠”和“籍”两个字组成。
拆分该词可得到“广”、“立”和“米”,其中“广”为“宀”部首,表示与房屋相关的意义;“立”为“立”部首,表示垂直、直立的意义;“米”为“米”部首,表示与谷物、食物相关的意义。
“欠”共有4画,“籍”共有20画。
《欠籍》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汉书·欧阳询传》中首次出现。古代的文字形态中,有些汉字存在繁体字形,保留了更多古代的写法。但是《欠籍》在繁体中并没有特殊的形态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态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欠籍》在古代的写法和现代的写法相似,没有明显变化。
1. 他已经欠籍多年了,一直没有清楚写过署名。
2. 这本小说欠籍已久,作者一直没有出版的意思。
组词:债务、负债、还书、归还
近义词:欠缺、亏欠、缺失、负担
反义词:清偿、还清、偿还、付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