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隐退。《三国志·魏志·王烈传》:“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三国志·蜀志·彭羕传》:“﹝ 秦宓 ﹞枕石漱流,吟咏緼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贞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见乌支丹穴,密有潜遁之意。”
(2).暗逃。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 师旷 邢伯 闻鸟乌之声,知 齐 师潜遁。”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中外讹言益甚,或言‘某将輒奔赴’,或传‘某军私聚哭’,大抵皆反矣;朝士潜遁者前后数人,私窃以家去者甚众。”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一夜暴风雨,乃乘长老方祷,潜遁出寺。”
“潜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隐退
指主动选择隐匿行踪、远离世俗的生活状态,常见于古代文人或隐士。例如《三国志·魏志·王烈传》提到“明哲潜遁,俟时而动”,描述贤者暂避世事等待时机。
现代用法:多用于形容主动避开纷扰,如“他潜遁山林,专心著书”。
暗逃
指暗中逃离,带有躲避追踪或责任的意味。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齐师潜遁”,描述军队暗中撤退。
现代用法:可指逃避法律制裁或债务,如“嫌疑人潜遁境外”。
建议: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证或成语搭配(如“遁迹潜形”),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潜遁》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隐蔽、隐藏、回避现实或逃避困难的情况。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逃遁或隐世,不愿意面对现实问题。
《潜遁》的部首是水(氵)和辶,它的笔画数目是14画。其中,水部位于左边,辶部位于右边。
《潜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文化。潜指隐藏,遁指逃避,两个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了《潜遁》这个词语。
《潜遁》的繁体字为「潛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从上至下为「潛」,从左至右依次为「水」、「又」、「云」。
从上至下为「遁」,从左至右依次为「辶」、「云」、「迍」。
1. 他因为害怕面对现实,选择了潜遁。
2. 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选择潜遁,而是勇敢地面对了它。
3. 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选择潜遁,逃避现实的痛苦。
- 潜逃
- 隐遁
- 回避
- 躲避
- 躲藏
- 避开
- 面对
- 接受
- 正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