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潛遁的意思、潛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潛遁的解釋

(1).隱退。《三國志·魏志·王烈傳》:“龍鳳隱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俟時而動。”《三國志·蜀志·彭羕傳》:“﹝ 秦宓 ﹞枕石漱流,吟詠緼袍,偃息於仁義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高概節行,守貞不虧;雖古人潛遁,蔑以加旃。”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見烏支丹穴,密有潛遁之意。”

(2).暗逃。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濟水二》:“ 師曠 邢伯 聞鳥烏之聲,知 齊 師潛遁。” 宋 葉適 《蔡知閤墓志銘》:“中外訛言益甚,或言‘某将輒奔赴’,或傳‘某軍私聚哭’,大抵皆反矣;朝士潛遁者前後數人,私竊以家去者甚衆。”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一夜暴風雨,乃乘長老方禱,潛遁出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潛遁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兩個核心語義維度:其一指隱秘地逃離或隱匿行迹,其二引申為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傾向。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方術傳》,記載方士“潛遁山澤,研精典籍”,生動呈現了古代隱士避世修行的文化意象。

從構詞法分析,“潛”字取《說文解字》“藏也”之本義,強調隱蔽性;“遁”字據《廣雅》釋為“避也”,構成行為主體的主動規避特征。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描述逃避法律制裁(如“犯罪嫌疑人潛遁境外”)或文人對世俗的超脫态度(如陶淵明詩句“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所折射的精神潛遁)。

在近義系統裡,“隱逸”側重主觀避世,“逃匿”強調客觀躲藏,而“潛遁”則兼具主客觀雙重特性。反義層面,“直面”與“擔當”構成語義對立。該詞的文化内涵在《莊子·刻意》“就薮澤,處閑曠”的隱逸思想中得到印證,成為傳統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

網絡擴展解釋

“潛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隱退
    指主動選擇隱匿行蹤、遠離世俗的生活狀态,常見于古代文人或隱士。例如《三國志·魏志·王烈傳》提到“明哲潛遁,俟時而動”,描述賢者暫避世事等待時機。
    現代用法:多用于形容主動避開紛擾,如“他潛遁山林,專心著書”。

  2. 暗逃
    指暗中逃離,帶有躲避追蹤或責任的意味。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齊師潛遁”,描述軍隊暗中撤退。
    現代用法:可指逃避法律制裁或債務,如“嫌疑人潛遁境外”。


二、使用場景與出處


三、詞源與結構


建議: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證或成語搭配(如“遁迹潛形”),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半導體化學班輪畢足步韻倡工赤仄錢創刃怵迫猝暴蕩産傾家大司空登榜頂冒東台杜草蜂至負屍感悟垢恥賈馬洪算加侖講脩羁雌結褵泾渭自明就佃九天攬月口講指畫老規矩勒抑廉锷連類比物臨街龍溪淪波舟妙弄膩垢女裝披帶錢會侵薄勸侑泉雲三成三面紅旗三謝食芹四恩宿學田矢鐵腥拖扯望慰绾握骫任烏烏武五言城翔博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