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僧人在夏季三月须安居静修,谓坐夏;坐夏期内出外谓“破夏”。 唐 善生 《送玉禅师》诗:“入郭随缘住,思山破夏归。”《景德传灯录·义玄禅师》:“师因半夏上 黄蘗山 ……住数日乃辞去。 黄蘗 曰:‘汝破夏来,不终夏去?’”参见“ 坐夏 ”。
(2).入夏。 苏曼殊 《非梦记》:“破夏, 遣凡 约生赴 鼎湖 ,居 报恩寺 四十餘日,病仍弗瘳。”
“破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佛教术语 指僧人在夏季安居期间违反戒律外出。佛教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为“夏安居”(又称坐夏),僧人需在寺内静修,不得外出行走。若在此期间擅自离寺,则称为“破夏”。唐代诗人善生《送玉禅师》中“思山破夏归”即描述僧人破夏归山的情景。
二、时间节点描述 部分文献中,“破夏”可表示“入夏”或“进入夏季”。例如苏曼殊《非梦记》中“破夏,遣凡约生赴鼎湖”即指入夏时节。
需注意:个别资料(如)将“破夏”解释为“天气转凉”,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佛教文献或古籍用例,可能为现代误读,建议谨慎采用。
《破夏》是一个成语,意为终于度过酷热的夏天,也可以引申为扫除困扰或厄运,迎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破夏》由“石”和“日”两个部首组成,石的拼音是"shi",日的拼音是"ri"。它的笔画总数为8,石的笔画数为5,日的笔画数为4。
《破夏》这个词的来源相对较新,它是出自贾平凹的小说《带灯》,并在后来获得了很大的传播和广泛使用。
《破夏》的繁体字为「破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石的形状比现代稍有不同,而日的形状也有些许差别。不过,这并不改变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
1. 经过连续的高温天气,我们终于迎来了一场雨,仿佛破夏般清凉。
2. 他勇敢面对了生活中的困境,破夏之后迎来了事业的转机。
3. 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时候,常会举行破夏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1. 破题:解决难题或问题。
2. 破晓:黎明,天快亮的时候。
3. 破例:违背规定或原则,做出例外的处理。
1. 扬眉吐气:形容摆脱困境、恢复自信。
2. 归来:回到原处,结束离开的状态。
3. 扫清:清除障碍物,铲除隐患。
1. 迎夏:欢迎夏天的到来。
2. 厌夏:对夏季炎热感到厌烦。
3. 悄冬:安静而寒冷的冬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