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聘貢的意思、聘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聘貢的解釋

聘問朝貢。《漢書·匈奴傳下》:“今既享單于聘貢之質,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擁有罪之臣而絶慕義之君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聘貢是中國古代禮制體系中重要的政治經濟制度,指諸侯國或藩屬國定期向中央王朝派遣使者(聘)并進獻方物(貢)的雙重義務。該制度最早見于《周禮》,其核心内涵包含三方面:

  1. 聘問禮儀

    諸侯通過定期派遣使臣朝觐天子,以确認君臣名分。《周禮·秋官》記載“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國之慝”,說明聘問具有維系宗藩關系的政治功能。《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鄭國子産聘晉的記載,印證了春秋時期聘禮的具體儀軌。

  2. 貢賦體系

    《漢語大詞典》釋為“諸侯向天子進獻的財物”,包含地方特産(如楚國的苞茅)、戰略物資(如青銅)及象征性貢品(如玉帛)。《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任土作貢”體系,構成了後世聘貢制度的雛形。

  3. 等級規制

    《禮記·王制》明确“諸侯之于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不同爵位對應差異化的聘期與貢品規格。考古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如宜侯夨簋)證實了五等爵制下的差異化納貢标準。

該制度自西周确立後,經秦漢發展為成熟的朝貢體系,至明清時期演變為“勘合貿易”制度。《辭源》指出,隨着中央集權加強,聘貢逐漸從雙向禮儀往來轉變為單向的賦稅形式。當代學者通過清華簡《系年》等新出文獻,持續深化着對早期聘貢制度演變的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貢賦制度史》雲南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聘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國家或部族間的外交禮儀活動,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聘貢(拼音:pìn gòng)指古代諸侯或附屬國通過“聘問”和“朝貢”兩種形式與中央政權或其他國家建立聯繫的行為。其中:

二、出處與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匈奴傳下》的記載:“今既享單于聘貢之質,而更受其逋逃之臣……”,反映了漢代與匈奴之間通過聘貢維持外交平衡的史實。

三、構成分析

四、曆史作用

聘貢制度是古代中國“朝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含經濟交換(如貢品與賞賜),也承載政治象征意義(如确認等級秩序)。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制度,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研究古代外交體系的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鞠百煉鏡闆凳邊蕃裱糊插腳镵镌禅龛谄走沉香吃一箝二看三錯綜複雜睹記耳食之談惡實趕汗告成膏脣販舌苟且偷生光烈孤微後俊回魚筯回祝江甯燋黃金匼匝盡儩緊騰騰雞旗計窮力竭久袴亢拒攬辔登車流瀉碌都羅掘一空沒眼斤跑搭貧餓牽混寝餓情重拳拳盛意認戶軟揣揣若木三複色膽如天訟筒韬匿踏石通功易事吐沫聞風遠揚仙人擔謝花希罕系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