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聘問朝貢。《漢書·匈奴傳下》:“今既享單于聘貢之質,而更受其逋逃之臣,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擁有罪之臣而絶慕義之君也。”
“聘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國家或部族間的外交禮儀活動,具體含義如下:
聘貢(拼音:pìn gòng)指古代諸侯或附屬國通過“聘問”和“朝貢”兩種形式與中央政權或其他國家建立聯繫的行為。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匈奴傳下》的記載:“今既享單于聘貢之質,而更受其逋逃之臣……”,反映了漢代與匈奴之間通過聘貢維持外交平衡的史實。
聘貢制度是古代中國“朝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含經濟交換(如貢品與賞賜),也承載政治象征意義(如确認等級秩序)。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制度,可參考《漢書》原文或研究古代外交體系的文獻。
聘貢(pìn gòng)是一個漢語詞語,有幾個不同的意思。
一是指選拔、聘用人貢給國家或皇室任職。古代的貢生通過科舉考試被選中,成為貢士後會被任命為官員、教師或國家官方的學者。他們被視為聰明有才華的人,并貢獻出自己的知識和智慧。
另一個意思是給予一定的貢品或禮物作為表示尊敬或緻謝之意。古代國家或皇室會從各地收取貢品,作為對其忠誠或欠下的恩情的回報。同時,人們也會向重要人物或幫助自己的人送上貢品,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聘(pìn):拆分為立(lì)和車(chē),共9畫。
貢(gòng):拆分為貝(bèi)和工(gōng),共11畫。
聘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貢生制度。貢生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宋、元、明、清各個朝代。
在繁體字中,聘貢分别寫作嚬及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聘的一種寫法為「丿立丿」,貢的一種寫法為「癶貝」。
1. 他通過高考成為一名聘貢科狀元。
2. 國家向各地征收聘貢,作為皇室的貢品。
聘請、貢獻、貢金、貢奉、貢品
征召、選派、任命、奉獻
免職、解除、拒絕、收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