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贪赃害民。《北史·外戚传·皇甫度》:“然所歷官,最为贪蠹。”《辽史·太宗纪下》:“己丑,以 南王 府二刺史贪蠹,各杖一百。”
(2).指贪赃害民的官吏。 清 汪琬 《新修至德庙碑》:“公涖政未朞,亦既鉏豪强、惩贪蠹、崇师儒、兴学校矣。”
贪蠹(tān d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利用职权非法侵吞财物或贪赃枉法的行为,多用于描述官吏腐败。以下从释义、引证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字义拆解
二字组合后,“贪蠹”即指像蛀虫般侵蚀公财的贪腐行为,强调其隐蔽性与危害性。
权威词典定义
古籍文献
近现代用法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清廷贪蠹成风,民不聊生。” (见《章太炎全集》第四卷)
在现行法律语境中,“贪蠹”与贪污罪(《刑法》第382条)直接关联,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公共财物。例如:
“肃清贪蠹,是廉政建设的核心任务。”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确保有效性):
“贪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ān dù,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贪赃害民
指利用职权非法敛财、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官员腐败的语境。例如《北史·外戚传》提到官员皇甫度“所歷官,最为贪蠹”,体现其利用职权谋私的劣迹。
指代贪腐官吏
该词也可直接指代贪赃枉法的官吏。如清代汪琬在《新修至德庙碑》中写道“惩贪蠹”,即指惩治腐败官员。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批判性语境,如描述官员腐败、社会弊病等。例如《辽史》记载辽太宗惩治“贪蠹”的南王府刺史。
部分资料(如)将其视为成语,解释为“形容人贪婪不知满足”,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传统释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贪腐案例或词语演变,可查阅《北史》《辽史》等文献。
奥窔宝佩北欧避慊不枕程巧吃开叱吕引椎鲁朴钝从一而终粗剌剌打辣酥殚心定断都有吠嘷蜂攒蚁聚符竹个侬公壤菰饭暵热轰赶讙讼撝叱火光济赈驹留空谷恳倒客踪刳艇乐毅枣料豆儿琳琅触目蛮语瞙瞠木僵年成黏涎子配干期望值软性三寸之辖史鱼秉直刷溜孀妻弱子耍子水陆堂特异铁屋桐竹尪羸吓呆乡请像赞象尊先舅仙音院小瞧信步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