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雅乐名。 唐 初命太常少卿 祖孝孙 、 张文收 等斟酌古今,参定雅乐,造十二和乐,合四十八曲,八十四调,称太常雅乐。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雅乐》。
太常雅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太常雅乐是唐代宫廷雅乐体系,由太常寺官员祖孝孙、张文收等人于唐初制定。其名称中“太常”指主管礼乐的官方机构,“雅乐”则特指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仪式的正统音乐,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象征国家文化与礼制高度。
音乐结构与规模
该乐体系包含“十二和乐”(12种调和形式)、“四十八曲”(乐曲数量)及“八十四调”(音律调式),融合了古今音乐元素,是唐代礼乐制度的核心部分。演奏时需使用八音齐备的传统乐器(如钟、磬等),遵循“一字一音”的韵律规则,体现中正平美学。
历史背景与功能
文化意义
太常雅乐不仅是音乐形式,更被赋予“礼乐相须”的伦理内涵,通过规范化的仪式音乐维护社会秩序,反映古代“乐与政通”的思想。后世亦用其形容庄重高雅的事物,如“演出颇具太常雅乐之风”。
扩展参考:若需了解唐代雅乐具体曲目或乐律理论,可查阅《唐会要·雅乐》等古籍(见)。
《太常雅乐》是指古代宫廷乐舞的一种,它是中国古代礼仪乐舞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宫廷特色和精美的艺术表现。
《太常雅乐》的拆分部首为太、常、雅、乐。
太的笔画数为4,常的笔画数为11,雅的笔画数为13,乐的笔画数为7。
《太常雅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夏朝时期,当时的太常官负责宫廷祭祀和音乐活动的组织。而夏朝时期的乐舞正是《太常雅乐》的起源。
《太常雅乐》的繁体字为「太常雅樂」。
在古时候,《太常雅乐》的写法可能会有些许不同,但整体上仍然是以「太常雅乐」的形式存在。
1. 《太常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一大瑰宝。
2. 他通过学习《太常雅乐》,深入了解了古代文化。
太常、雅舞、音乐
宫廷乐舞、礼乐、宫廷音乐
俗乐、民间音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