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言的意思、俗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言的解释

(1).民间流传的说法。 汉 王充 《论衡·福虚》:“夫见两头蛇輒死者,俗言也;有阴德天报之福者,俗议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城南十五里有 利刹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辟支佛跡。”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俗言拘忌,何足听也。以此获免,余之愿焉。”

(2).俗谚。《左传·隐公十一年》“ 周 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唐 陆德明 释文:“谚,音彦,俗言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藤本》:“俗云:‘人无千日好,花难四季红。’四季能红者,现有此花。是欲矫俗言之失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俗言”是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典型民间性和传播性的语言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涵:

一、基本释义

“俗言”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性语句,包含谚语、俚语、歇后语等口头表达形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通俗流行的语句,多指谚语、俗语等”。这类语言具有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属典型俗言。

二、构成特点

从语言学角度看,俗言多采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俗言的形成往往依托于特定地域的方言系统,通过比喻、夸张等手法实现语义凝练。例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运用气象现象构建生活经验法则。

三、文化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语言学家周荐在《汉语俗语词考释》中强调,俗言是观察民俗演变的活态标本,如“腊月水土贵三分”折射古代社会经济形态。

四、古今演变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俗言条目显示,部分俗言源自先秦典籍,如“唇亡齿寒”出自《左传》,经民间流传逐渐通俗化。现代网络环境下,俗言衍生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新形态,延续着语言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俗言”一词的含义可以总结如下:

一、基本含义

“俗言”指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说法或谚语,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表达形式。它包含两种核心内涵:

  1. 民间流传的说法(如“见两头蛇会死”的传说)
  2. 通俗谚语(如“人无千日好,花难四季红”)

二、详细特征

  1. 文化载体:凝聚着民间智慧与生活经验,通过口耳相传延续千年
  2. 语言特点:
    • 句式简洁生动(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常用比喻手法(如“烂船也有三斤铁”比喻事物仍有价值)
  3. 历史渊源:最早见于汉代文献,《论衡》《水经注》等古籍均有记载

三、与“俗语”的差异

对比项 俗言 俗语
表现形式 更侧重口头传播 包含俚语、谚语等定型语句
文献记载 汉代已出现相关记载 西汉《史记》正式提出概念
使用场景 日常对话为主 书面与口头并重

四、应用场景

如需更多俗言实例,可参考《论衡》《水经注》等古籍,或访问查字典等平台获取完整词条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悲涕蚕家馋包嫦娥奔月蟾影豉羹憧扰荡荡悠悠倒载干戈董事长东阳瘦体囮育风紧分为芬芗分子物理学古今菡萏浩波哗釦华里笏板湖笔胡蝶混沌剪发胶泥交穷踦闾寖怠进贤星座稽疑开劫度人兰亭凉友殓衣履历片门范邈影鸣谢虐使盘空篇卷轻绝轻裘缓辔羣匹煞不如神祠身受刷啦説理诵讽同岁土簋驮水棍箨质五色云气五玉想想心不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