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颂扬功业。《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诵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释义
“诵烈”指颂扬功业,即通过言辞或文字对某人的功绩、成就进行赞美和传扬。该词由“诵”(朗读、述说)和“烈”(功业、刚正)组合而成,强调对功德的称颂。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描述了群臣请求刻石铭记秦始皇功绩的场景,体现其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字义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典文献或正式文体中,现代汉语较少使用。其近义表达可替换为“歌颂功绩”“赞颂伟业”等。
“诵烈”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史记》原文或相关古籍注释。
《诵烈》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高声朗诵、清晰而响亮地诵读。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激昂有力的朗诵或念词表演。
《诵烈》的拆分部首是言(yan4)和火(huo3),共有11个笔画。
《诵烈》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用于形容古代的吟诵表演。后来逐渐扩展为广义上的高声朗诵。
《诵烈》在繁体中的写法是「誦烈」。
根据古代印章文化的影响,古时候汉字「烈」有时会以「烈」字的右上方加上「歹」,表示烈火的破坏力。古代写法中,「诵」字的上方多会加上「宀」作为房屋的象形符号。
1. 他诵烈地朗诵了整篇诗歌,使得大家都为之感动。
2. 演员用诵烈的声音把角色的内心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1. 诵读(sòng dú):朗诵、清晰地读。
2. 高诵(gāo sòng):高声朗读。
1. 朗诵(lǎng sòng):高声而清晰地诵读或朗读。
2. 吟诵(yín sòng):慢慢地诵读,常常带有某种音乐的节奏和感情。
默读(mò dú):不出声地读或诵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