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具名。专供注水于砚的盛水器。以玉石或陶瓷制成。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与此同购者, 商 爵一, 汝窑 水注一。”《花月痕》第九回:“﹝ 秋痕 ﹞瞧那桌上的一个白玉水注,两三个古砚……乱堆在靠窗这边。”参阅 宋 龙大渊 《古玉图谱·文房部》、 明 高濂 《遵生八笺·水注》。
(2).《水经注》的省称。 清 恽敬 《<坚白石斋诗集>序》:“是故 秦 权 汉 尺,以为质古;《山经》《水注》,以为博雅。”
水注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文房用具释义
指古代文人用于砚台添水的贮水器皿,形制多为缩口鼓腹,配细长流管,材质包含陶瓷、金属或玉石。此义项见于《汉语大词典》对“水注”的注解,形容其“滴水入砚,以利研墨”的功能特征(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册)。宋代《文房图赞》记载该器具“贮泉添砚,助翰墨之润泽”,印证其在传统书写系统中的实用价值(来源:《中国文房四宝史话》)。
二、水文地理释义
指自然水体或人工沟渠的流向标注,常见于古代地理志书与水利文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凡水注河者百一”,此处的“水注”表支流汇入干流的地理现象(来源:《水经注校证》卷五)。清代《河防通议》则用“水注”特指河道疏浚工程中的水流疏导标记(来源:中华书局《河防通议校注》)。
“水注”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指古代研墨时用于向砚台注水的器具,又称砚滴或水滴。
在文献中,“水注”有时指北魏郦道元所著地理名著《水经注》。例如清代恽敬《<坚白石斋诗集>序》中“《山经》《水注》”即指《山海经》与《水经注》。
作为成语时,“水注”形容水流喷涌之态,如瀑布或气势磅礴的场景。该用法现代较少见,更多保留在古籍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房水注的造型演变或《水经注》相关内容,可参考历史文献或博物馆藏品资料。
挨肩擦膀百辔鲍里斯·戈东诺夫奔轶绝尘边丁比较文化不识不知産羊朝筭尘榻晨夕宠盛道德活动道籙敦聘垩帚发淤奋讨赋贡告急晷运聒叫和一红点子后己化金祸根价傧建除体江门市机变蹐步谨献积因巨杰控卷阆苑临渊羡鱼龙骧蠖屈论主骡马大会民族主义摸搨沐金偏说牵致拳头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马捎漆深吻石黄十六卫算録桃柳藤退光漆尪尪稳重雺晦响拓小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