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贡。《辽史·地理志序》:“东朝 高丽 ,西臣 夏国 ,南子 石晋 而兄弟 赵宋 , 吴越 、 南唐 航海输贡。”
“输贡”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ū gòng,其基本含义是纳贡,即古代臣民或属国向朝廷进献贡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输贡指将贡品运输并进献给朝廷的行为,属于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种义务或礼仪。例如《辽史·地理志序》提到:“吴越、南唐航海输贡”,描述了南方政权通过海路向辽国进贡的史实。
出处与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辽史》,原文载:“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表明输贡是政权间臣服关系的体现。
用法与延伸
近义词
纳贡、进贡、朝贡等,均指向中央政权或宗主国献礼示忠的举动。
输贡是历史语境下的政治行为,常见于描述古代国家或地方政权对中央的臣服关系。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辽史》等典籍或汉典等权威词典。
《输贡》是一个中国词语,常用作动词,表示向上级或外人献上贡品或物品。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输”和“贡”。
《输贡》的部首是“车”和“贝”,其中“车”的笔画数为四,“贝”的笔画数为贰。
《输贡》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王朝中,臣民或附属国需向君主献上物品或贡品以显示忠诚。这种制度称为“贡献制”,而《输贡》一词就用来形容这个行为。繁体字则是「輸貢」。
古时候,《输贡》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会因时代和地区而略有不同。比如在秦代,其写法为「輸供」,而在汉代则写作「輸貢」。这些变体写法实际上在现代已经不再通用,但在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到。
1. 他每年都会向皇帝输贡。 2. 这个小国曾向中国输贡,以显示他们的臣服。
输送、贡品、进贡、贡献
进贡、贡献、供奉
接收、领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