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生的蓍草。《史记·龟策列传论》:“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擣蓍,下有神龟。” 司马贞 索隐:“擣蓍即藂蓍。擣是古‘稠’字也。”
擣蓍是古代占卜活动中的专用术语,指通过捶打、研磨蓍草茎叶以进行卜筮的行为。该词由“擣”(捣)与“蓍”复合构成,《说文解字》载:“擣,手推也,一曰築也”,《尔雅·释草》明确记载蓍草“生千岁三百茎,易以为筮”。在《周易·系辞上》记载的“四营而成易”占卜流程中,擣蓍实指“归奇于扐”环节前的蓍草分揲准备工序。
汉代京房《京氏易传》载:“揲蓍布卦,擣之而后分”,直观描述了占卜者需将蓍草茎秆捣碎以便分策演算的细节。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特别注解:“凡揲蓍之法,必先擣治其草,令其柔韧可折”,印证了擣蓍作为卜筮前重要准备工序的技术要求。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康熙字典》引《玉篇》释“擣”为“手椎也”,《本草纲目》记载蓍草“其茎为筮策”,二者结合形成的“擣蓍”一词,完整呈现了古人通过物理加工使蓍草成为占卜工具的过程。这种将植物特性与占卜仪轨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擣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写作“捣蓍”,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含义
指丛生的蓍草。蓍草(学名:Achillea millefolium)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常用于占卜。
字形与通假
文献出处
源自《史记·龟策列传论》:“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擣蓍,下有神龟”。此句描述蓍草丛生之地常有神龟栖息,反映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占卜关联。
现代拼音为dǎo shī,古音可参考“擣”通“稠”(chóu)的用法。
宝用昌炽裳服乘肩称旨牀杌瓷枕捣蛋叠梁多如牛毛覆前戒后赫斤红稻闳襟画荒黄带歡说溅污脚尖皛耀贾售急声绩用鞠院宽息捆心廓尔喀人领先路单毛葛娩难抹脖子穆然蹑屣喷水遣奠钦天坛岐蒐虬珠拳马权现然后饊子讪侮绳带绳检收簇授记授手爽缪睡龙顺守锁陀八汤风添加团挛頽毁乡豪夕冰屑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