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谓领受在心,持久不忘。《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如彼外道,闻他邪説,心生惑著,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吾尝梦梵僧告予曰:‘世且乱, 定光佛 再出世,子有难,能日诵千声,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 清 恽敬 《金刚经书后》二:“若復有人闻是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受持诵读,为人解説。”
受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复合动词,其含义可从字义与佛教术语两个层面解析:
字义解析
从构词看,“受”指接受、领纳,“持”指保持、坚守,组合后表示“领受并持续践行”。在一般汉语使用中,可引申为对教义、训诫或承诺的长期遵守。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领受于心,持久不忘”,强调内在的接纳与外在的坚持。
佛教术语
在佛教语境中,“受持”特指信众对佛经、戒律的接受与持守,是修行的重要环节。如《法华经》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是经,解其义趣,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的“受持”包含对经文的信奉与实践。佛教仪轨中,弟子通过“受持戒律”表明皈依决心,如五戒、菩萨戒等。
用法示例
该词多用于宗教或严肃语境,如“受持经典”“受持斋戒”。现代汉语中亦可比喻对理念的坚守,例如:“他受持环保理念,十年如一日践行零废弃生活。”此用法体现了词义的扩展性。
“受持”是佛教术语,指对佛法或戒律的接受、铭记与实践。以下为详细解释:
“受持”强调从内心接纳到外在行为的完整修学过程,是佛教修行者贯通“信解行证”的重要环节。如需更深入理解,可参考《金刚经》等经典及汉典、沪江词典的权威释义。
按磨按视驳嘴不防事超媒体晨斋春棹大朝鼎府地胄冬汛腞楯防堵方诸风舲官帖郭公塼寒心皓晃黄耆幌子辉烈混阖伙伴火杴捡閲胶致峻岫剧戏开司米客将军灵几庐九莽跳蒙尨麪饼磨豆腐沐露沾霜披带暴骨齐东清浑湫凹人非草木三蔡三属三鬃色诊沈瞀失遗死水探海灯慱慱完缮违背乡馔显秩销金绁羁谐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