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囚的意思、诗囚的详细解释
诗囚的解释
唐 孟郊 、 贾岛 耽于作诗,仿佛为诗所拘囚,人称诗囚。后泛指苦吟的诗人。 金 元好问 《放言》诗:“ 长沙 一 湘纍 , 郊 岛 两诗囚。”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 孟郊 ﹞, 东坡 比之空螯; 遗山 呼为诗囚,毋乃太过!”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祭书神文》:“寧召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
词语分解
- 诗的解释 诗 (詩) ī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 * 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
- 囚的解释 囚 ú 拘禁:囚禁。囚车。囚牢。 被拘禁的人:囚犯。囚徒。死囚。囚首垢面。 笔画数:; 部首:囗;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诗囚”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本义与核心内涵
“诗囚”指因沉迷于诗歌创作而精神困顿、行为受限的诗人,常带有对其执着苦吟状态的刻画。该词融合了“囚”的禁锢意象与“诗”的创作活动,形象描绘了诗人因追求艺术极致而自我束缚、生活困窘的状态,核心在于强调创作过程中的苦闷、拘束与献身精神。
二、词源与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文学评论著作《论诗三十首》。其第十八首云: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此处“东野”指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元好问以“诗囚”概括孟郊终生贫寒潦倒却呕心沥血作诗的人生状态,奠定了该词的文学批评基调 。
三、典型代表人物
- 孟郊:其诗风以“苦吟”著称,代表作《秋怀》“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等句,以寒涩意象折射生存困境。苏轼评其“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印证其诗作与生命体验的深度捆绑 。
-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其“推敲”典故(《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成为苦吟典范,《长江集》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等句,体现其对字句的极致锤炼 。
四、文学史意义
“诗囚”现象折射了中唐以后诗歌创作的转向:
- 艺术追求:突破盛唐自然天成之风,转向刻意求工的语言实验。
- 精神象征:成为后世形容诗人坚守艺术理想、甘于清贫的文化符号,如清代钱载诗云“诗家窠臼宜翻洗,郊岛牢愁合让渠” 。
五、现代语境延伸
当代使用中,“诗囚”可引申为:
- 创作状态:形容创作者为艺术自我禁锢的殉道精神。
- 批判视角:暗含对过度雕琢、脱离现实文风的反思,如钱钟书《谈艺录》指出“诗囚”风格易陷于“酸寒褊狭” 。
权威参考文献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收录于《元好问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 苏轼《读孟郊诗二首》,《苏轼诗集》卷十六(中华书局,1982)
- 贾岛《长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1983)
- 钱载《萚石斋诗集》卷二十五(清乾隆刊本)
- 钱钟书《谈艺录》第46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诗囚”是古代文学史中对特定诗人的一种称谓,其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诗囚”指唐代诗人孟郊和贾岛的合称,因二人作诗时专注苦吟、追求字句锤炼,仿佛被诗歌“拘囚”而得名。金代元好问在《放言》中曾写道“郊岛两诗囚”,首次将二人并称。
二、风格特点
- 苦吟创作:两人以“苦吟”著称,注重雕琢字句,反复推敲,甚至达到忘我境界。
- 题材倾向:多描写贫寒、孤寂的生活境遇,如孟郊的《游子吟》展现母子深情,贾岛则擅长刻画清冷意象。
- 艺术评价:苏轼以“郊寒岛瘦”概括其风格,认为孟郊诗风凄寒,贾岛诗风枯瘦。
三、争议与延伸
- 单指孟郊:部分文献(如、7、8)仅将“诗囚”归于孟郊,可能因其穷愁潦倒的形象更典型。
- 后世影响:该词后来也泛指所有执着于苦吟的诗人,成为文学批评中的特殊术语。
四、代表作品
-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
-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剑客》(“十年磨一剑”)。
注: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文献记载,可参考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施补华《岘佣说诗》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饱秣蔽晦闭音节波罗盖补假仓黄成旨炽殖宠驭珰珥颠崕雕败顶类斗笑儿反根凡裔風伯风火墙风旋电掣赋金高枝嘎渣儿阁标谷魅过街门蛊祝酣饮和礼沪剧唿喇喇计出无聊劫运锦弦僦工拘管浚壑篑笼两京料丝灯慕循鸟俗披红强半堑坎青菁趣数壬佞丧胆销魂散台山包海容十二公试效石盏衰季输财水道索然铁丝床崄峻小押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