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言的意思、食言的详细解释
食言的解释
[break one’s promise]违背诺言;失信
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书·汤誓》
食言而肥
决不食言
详细解释
言已出而又吞没之。谓言而无信。《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 传:“食尽其言,伪不实。” 宋 苏轼 《与曾子宣书》之七:“《塔记》非敢慢……实未有餘力,乞限一月,所敢食言者有如 河 ,愿公一笑而恕之。”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孩儿,既蒙 张太公 金诺,必不食言;你可放心早去。”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十四:“ 陆晓平 没有食言。他去看 珊裳 ,常常去看,天天去看。”
词语分解
- 食的解释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语助词,无义:
专业解析
“食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说话不算数,不履行诺言。它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反悔、失信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构成、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不履行诺言;失信。 这是最常用和最核心的意思。指一个人对自己说过的话、许下的承诺不予兑现,违背了先前的约定或保证。例如:“他答应的事从不食言。”、“既然承诺了,就不能食言。”
- 把说过的话又吞回去。 这是从字面意思引申出来的形象表达,强调对诺言的背弃。例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岂能食言?”
-
字源构成与形象解析:
- 食: 本义是“吃”。在这里取其引申义“吞没”、“消灭”、“取消”。
- 言: 指“话语”、“诺言”、“承诺”。
- “食言”: 字面意思就是“把说出来的话吃掉”。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将自己曾经郑重说出口的诺言“吞回去”,使其消失、作废,从而表达了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行为。
-
用法与语境:
- 常作谓语: 例如:“他食言了。”、“不可食言。”
- 可受副词修饰: 例如:“多次食言”、“公然食言”、“从不食言”。
- 常与“诺言”、“承诺”、“答应”、“保证”等词搭配使用。
- 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形容这种行为是不诚信、不负责任的。
- 反义词: 守信、践诺、信守诺言、一诺千金。
-
近义词辨析:
- 失信: 意义相近,但“失信”范围更广,可以指任何不守信用的情况(如不守合同),而“食言”更侧重于对口头或明确承诺的违背。
- 背信: 强调违背了信义、道义上的承诺,语义较重。
- 爽约: 特指在约定时间没有赴约。
- 违约: 常用于法律或正式协议层面。
-
文化内涵:
“食言”一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信”)的高度重视。儒家思想将“信”列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五常:仁、义、礼、智、信)。言而有信被视为君子必备的品德,而“食言”则是小人行径,会受到道德谴责。成语“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都强调了守信的价值,反衬出“食言”的可鄙。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食言”的权威释义为:“比喻不履行诺言;失信:决不食言。” 这是汉语规范使用的标准依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提供更详尽的释义和古例证,如“食言”可追溯至《尚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意为“你们不要不信,我决不违背诺言。”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侧重古汉语中的用法解析,解释“食”在此处的特殊含义(吞没、取消)及“食言”的早期用例。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汉典网 (www.zdic.net): 提供“食言”的详细解释、字源、引证和成语链接,如“食言而肥”(指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守信用)。 (来源:汉典网 - 汉语字典、词典查询平台)
- 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华书局): 提供如《尚书》等原始文献中“食言”的出处和上下文,印证其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 (来源: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在线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食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不履行自己说过的话或承诺,违背诺言。具体解析如下:
1.字面拆解
- “食”:原指“吃”,但在古汉语中引申为“吞没、背弃”之意。
- “言”:指语言、诺言。
组合起来即“吞掉自己说过的话”,比喻不守信用。
2.来源与典故
- 《尚书·汤誓》中记载,商汤讨伐夏桀时曾指责其“尔无不信,朕不食言”,意为“你若守信,我便不违背诺言”。这是“食言”最早的文献出处。
- 成语“食言而肥”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形容为私利反复背弃承诺的人,后泛指言而无信。
3.用法与语境
- 动词性质:常作谓语,如:“他多次食言,大家不再信任他。”
- 常见搭配:
- “食言而肥”(强调背信后的利益)
- “绝不食言”(强调守信)
- “自食其言”(自我否定承诺)
4.近义词对比
- 失信:泛指失去信用,范围更广(如商业违约)。
- 背信弃义:程度更重,含道德谴责,多指重大背叛。
- 出尔反尔:强调反复无常,与“食言”侧重“违背”略有不同。
5.文化意义
在儒家文化中,“信”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食言”被视为道德瑕疵。如《论语·为政》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批判不守诺行为。
例句:
- 他答应帮忙却临时食言,导致项目延误。
- 政治家若频繁食言,将失去民众支持。
别人正在浏览...
拜岁辨慧裱画艺人兵簿冰泮采缯策马抄稿趁意传称踔越黨團旦日斗筲之才杜霸耳唇风萍浪迹阜昌服话公了鬼串规范化过问获敛虎头公建白竞赛尽光计念近虞疾书酒阑懒驴愁历朝留鸟棉花庄秘戏摩托艇庖厨跑马楼篇什耆耄青椒契爷囷庾髯丽沈郎钱石槽树发肃将探赤丸逃乱天下脊讬生外汇相毙相疾香蕉邂遘邪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