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list] 参军
投笔从戎
投身军旅。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二:“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唐 刘商 《赠头陀师》诗:“少壮从戎马上飞, 雪山童子 未緇衣。” 宋 陆游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诗:“四十从戎驻 南郑 ,酣宴军中夜连日。” 陈毅 《记淮海前线见闻》诗:“老战士,几年久从戎。”
从戎(cóng ró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军事用语,其核心含义指“投身军队,参加军事活动”。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演变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述: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为“参加军队,投身军旅”,强调主动加入武装力量的行为。如《后汉书·班超传》载:“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超“投笔从戎”,典出于此。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11-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简明:“参加军队”,如“投笔从戎”“弃文从戎”等固定搭配,突出由非军事领域转向军事生涯的转变。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注“戎”为兵器、军队,“从”表追随,二字合指“加入军队作战”,常见于先秦至两汉文献。
来源: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7154-3。
“从”甲骨文象二人相随,本义为“跟随”;“戎”金文从戈从甲,指兵器或战争(《说文解字》:“戎,兵也”)。
春秋时期,“从戎”已作为复合词使用,如《诗经·秦风·小戎》反映秦地尚武之风。汉代后,“从戎”与文人志士的军事选择紧密关联,如曹植《白马篇》“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即彰此精神。
班超弃文习武的故事成为历代颂扬爱国精神的符号,体现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后汉书·班超传》)。
杜甫《新婚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以“从戎”寄托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隐含对从戎报国的期许。
当代语境中,“从戎”不仅指参军,亦象征奉献精神,如“科技从戎”“医者从戎”等新造词,体现各行业服务国防的广义内涵。
结语
“从戎”一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武爱国、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其语义从具体军事行为扩展为象征性的责任担当。理解该词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经典文本,方能深入把握其文化重量。
“从戎”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古代文人常通过“从戎”表达家国情怀,如陆游“四十从戎驻南郑”,陈毅“老战士,几年久从戎”,均体现这一词汇的文化深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投笔从戎”等典故细节,可参考中的完整故事。
巴比伦瀑沫草蹙怅怀成功率沉毅寡言榱椽殿宇嫡传洞若观火遁心恩赐饭食分房愤厉奋行赶圩高年级生根魁供佛花皇遽皇闼挥绰胡来火精剑箭箙金人斤凿吉普絶膑阃威劳动强化亮胸六五沦废美德鲇鱼上竹谦厚前家后继诮讪耆臣轻荷情真意切勤练钦亲琼峯蜷伏岖崎宂闹三驱上下水私卒松鍼桃弓荆矢体育俱乐部统口同伦相嬲详稳犀柄麈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