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se and fall;good and bad] 指世道盛衰,人世通塞或运气好坏
否泰如天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易》的两个卦名。天地交,万物通谓之“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指世事的盛衰,命运的顺逆。《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晋 潘岳 《西征赋》:“岂地势之安危,信人事之否泰。”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国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无定準。” 元 范康 《新水令·乐道》套曲:“晓屯蒙否泰交,知消长盈虚意。”《新华日报》1943.2.8:“在这民族运命否泰交替的春天,为着自由、平等、幸福的更好的将来,我们应该早自为计。”
“否泰”是源自《周易》的词语,由“否”(pǐ)和“泰”两个卦名组成,用于描述事物的盛衰变化或命运的顺逆交替。以下是详细解释:
卦象来源
引申意义
后泛指世道兴衰、人生际遇的起伏,如“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在传统文化中,“否泰”强调物极必反的哲学观,如《易经》所言“无往不复”,暗示逆境中孕育转机。这一概念也常见于古典文学,如晋代潘岳的《西征赋》中用以反思历史兴衰。
如需进一步了解卦象细节,可参考《周易》原文或权威注解。
《否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否定和肯定。它常用来表示对事物的否定,同时也表示对相反的情况或看法的肯定。
《否泰》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水。其中,“口”表示说话的嘴巴,是“否”的部首,它有三笔,“水”是“泰”的部首,它有四笔。
《否泰》的典故来源于古代《易经》中的卦象。“否”和“泰”是《易经》中的两个卦象,分别代表着阴和阳。在《易经》中,阳被视为肯定、积极和吉祥的象征,而阴则表示否定、消极和不吉的象征。
《否泰》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 “否泰”。
在古时候,汉字《否泰》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写法是“否太”,其中的“太”是“泰”的古字形。
这个新政策既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真可谓是“否泰”之举。
否认、否定、否决、否认、否认、泰然、泰山、泰然自若
是非、肯定、赞同
是非、否定、不赞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