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剃度的意思、剃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剃度的解释

[tonsure] 佛教用语,指给要出家的人剃去头发

详细解释

佛教语。谓落发出家而得超度。《传法正宗记》卷三:“魔闻法大起信心,遂与其三千徒众皆求出家,大士即为剃度。”《旧唐书·高祖纪》:“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託号出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楔子:“况兼 法本长老 ,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水浒传》第四回:“ 真长老 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 冯至 《帷幔》诗:“一个牧童剃度在对方的僧院,尼庵内焚化了这年少的尼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剃度是佛教术语,指僧侣正式出家的仪式程序,包含剃除须发与受戒两个核心环节。该仪式源于佛陀时代,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佛陀成道后首次为五比丘剃发,标志佛教僧团制度的形成。

剃度的宗教内涵包含三重象征:

  1. 断除尘缘:剃除头发代表舍弃世俗身份,《释氏要览》记载"剃除须发,毁其形好,法服袒肩,为离饰也",象征脱离物质欲望束缚;
  2. 皈依三宝:通过受持沙弥戒或比丘戒,确立"佛、法、僧"的精神归属,《四分律》规定剃度需在十位僧众见证下完成;
  3. 法脉传承:剃度师与弟子形成法缘关系,据《百丈清规》,仪式包含传衣钵、赐法名等程序,确立宗派传承体系。

现代汉传佛教剃度仪式主要依据《禅门日诵》规范,包含净坛、请师、辞亲、落发、着袈裟等十二道程序。中国佛教协会《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明确规定,剃度需年满18周岁并经父母同意。

网络扩展解释

剃度是佛教术语,指通过剃发和受戒仪式使俗家弟子正式成为僧侣的宗教行为,其核心含义和宗教意义可从以下四方面综合阐述:

一、基本定义

剃度为佛教出家仪式的核心环节,包含「剃除须发」与「受戒超度」双重含义。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旧唐书》记载「妄为剃度,托号出家」,表明7世纪时该仪式已制度化。

二、宗教象征

  1. 断除烦恼:头发象征世俗烦恼与错误习气,剃发寓意斩断尘缘
  2. 去除骄慢:削发动作消除对他人的傲慢怠慢之心
  3. 身份标识:区别于印度其他教派的外在特征()

三、历史渊源

起源于佛陀时代,释迦牟尼曾亲手为迦叶等弟子剃发,确立出家仪轨()。唐代顾况《虎丘西寺经藏碑》记载「叔讳七觉,神龙初,八岁剃度」,显示中国唐代已形成完整制度。

四、仪式流程

  1. 剃发:由戒师主持,象征舍弃世俗身份
  2. 授戒:授予沙弥十戒或比丘具足戒()
  3. 得度:取得法名与僧籍,完成身份转换

该仪式至今仍保留在汉传、南传佛教体系中,成为僧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需了解具体剃度仪轨细节,可查阅《剃度仪轨》等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柏人犇呼本臧别产闭经庳细避逊偿寃差税斥驳黜昏启圣出科摧眉折腰大斗垫踹窝递散丰腆辅嗣幞头浮跃公宦古铜豪气謞激和气生财昏蹶虎圈僵直科道官筐篚纍绁捩手覆羹马公帐没出息霉烂棉蚜模矱牛背笛判涣前箸惬顺窃钟掩耳清警轻日起钱求田问舍山芥柿盘手货私名苏钟沓来穨年蜕脱稳熟毋望之福遐甿贤明纤疏闲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