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水名。《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七十里,曰 咸山 …… 条菅 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长泽 。”
“条菅”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条菅(拼音:tiáo jiān)是一个古水名,最早记载于《山海经·北山经》。原文提到:“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此处“条菅”特指古代的一条河流,具体地理位置已不可考。
条(tiáo)
指细长的形状或分项的条目,如枝条、面条、条例等。在“条菅”中可能形容水流的形态或地理特征。
菅(jiān)
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坚韧,可用于制作刷子、草席等,也泛指茅草类植物。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菅”即为此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记载,可参考古籍原文或相关考据研究。
《条菅》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修剪竹子及芦苇等植物的茎枝。
《条菅》的部首拆分为竹(⺮)和艸(⺿),总共包含7个笔画。
《条菅》一词源于《尔雅》一书,最早用于描述修剪竹子的动作。在繁体字中,通常写作「條菅」。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不同于现在的简化字,因此《条菅》的写法也有所不同。根据古代字典《说文解字》,《条菅》可以分别写作「條莖」。
1. 在这个季节,农民们忙着修剪田边的芦苇,他们将要条菅掉那些过长的枝叶。
2. 竹子长得太密了,我需要拿把剪刀来条菅一下。
1. 条竹:修剪竹子的行为。
2. 节菅:节制修剪芦苇或竹子的枝条。
修剪、剪切、截断、修整。
长大、蓬勃、茂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