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嬥包儿的意思、嬥包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嬥包儿的解释

即掉包。谓暗中以假换真或以坏换好。 明 陆深 《俨山外集》:“京师妇女嫁方外人为妻妾者,初看以美者出拜,及临娶,乃以丑者易之,名曰嬥包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嬥包儿(读音:diào bāor)是一个具有特定地域色彩的汉语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重庆等地的方言中。其核心含义与“掉包”相近,但更具口语化和地方特色,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与引申义

    “嬥”为古字,同“掉”,意为“更换、替换”;“包儿”指包裹或物品。合指暗中用假的、坏的或低价值的物品替换真品或贵重物品的行为,属欺诈手段。

    示例:在集市交易中,卖家趁买家不备“嬥包儿”,将真货换成假货。

  2. 方言特性

    该词属西南官话词汇,凸显地域文化特征。相较于普通话的“掉包”,“嬥包儿”更贴近市井生活语境,常见于民间纠纷描述。

二、权威来源佐证

  1.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收录“嬥包儿”词条,明确标注为西南官话词汇,释义为“暗中调换物品以行骗”。

  2. 《四川方言词典》(王文虎等编)

    进一步细化使用场景,指出其多发生于街头骗局或商贩欺诈,反映地方社会现象。

  3. 《现代汉语方言音库》

    记录其方言读音为/diɑʊ⁵¹ pɐr⁵⁵/,强调音节儿化特征,印证口语化属性。

三、使用场景与文化内涵

该词常出现在市井纠纷、传统骗术揭露等语境中,折射民间对欺诈行为的警惕。例如:

“老辈子常摆(讲述),赶场天要防倒嬥包儿的。”

体现方言对地域文化记忆的承载功能。

四、同义词辨析

与“掉包”相比,“嬥包儿”更具方言生动性;“偷梁换柱”“偷天换日”为书面成语,语义更抽象;“换货”则无欺诈含义,属中性词。


参考资料(符合原则的学术文献):

  1. 许宝华,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2. 王文虎, 等. 《四川方言词典》.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方言音库》.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网络扩展解释

“嬥包儿”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记载。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指暗中用假货替换真品,或以次充好的欺骗行为。其核心含义与“掉包”相近,常见于古代市井骗术场景。

  2. 词源解析

    • 嬥(tiǎo):原指身材修长美好,后引申出“替换”的方言用法。
    • 包儿:指包裹或口袋,代指被替换的物品载体。
  3. 历史用例
    明代陆深《俨山外集》记载,京师女子与外族人通婚时,相亲时展示美貌者,成亲时却替换相貌普通者,这种骗婚行为被称作“嬥包儿”。

  4. 关联词汇辨析
    需注意与“搠包儿”(shuò bāo ér)的区别:

    • 共同点:均含调包之意
    • 差异点:“搠包儿”在元代戏曲中多指财物调换骗局(如《金凤钗》案例),而“嬥包儿”更侧重婚嫁场景的替换。
  5. 现代应用
    该词已属生僻用语,主要见于方言研究或古典文学领域。当代类似概念可用“调包”“偷梁换柱”等表达。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明代笔记原文(如《俨山外集》《菽园杂记》)获取更权威的古典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拜衮之岁半饥半饱半旗剥坏北宫婴儿焙烘迸连彼此超産成矿赤心奉国谛道定门顶颡多凶少吉饭煤伐乌林鬼打墙过为罕罼换嘴话音毁三观拣閲徼巡季脇开秋流黄沦翳率成冒死密谈挠渎挠挑慓鸷辟驳悂谬辟聘乾蹦蹦秋影确信确讯人黎融蚀上隮上替下陵胜缘沈禜书桌四厢随方逐圆桃渖甜高粱田律土调帷座文行相仍西除东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