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律的意思、诗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律的解释

[poetic rules and forms] 诗的格式和韵律

详细解释

(1).诗歌与刑律。《后汉书·锺皓传》:“ 钟皓 字 季明 , 潁川 长社 人也。为郡著姓,世善刑律。 皓 少以篤行称,公府连辟,为二兄未仕,避隐 密 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餘人。”

(2).诗的格律。 唐 杜甫 《承沉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诗律羣公问,儒门旧史长。”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关氏伯仲诗深妙》:“ 关氏 诗律,精深妍妙,世守家法。” 清 赵翼 《题周松霭杜诗双声迭韵谱》诗:“‘老去诗律细’,此亦细之一。”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六章四:“变体是一天天的多了;诗律是一天天的细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律是汉语诗歌创作中规范声韵、平仄、对仗等形式的格律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音韵调和与结构对称形成特定的美学范式。从汉语词典角度考察,该术语最早见于唐代诗论,至宋代随着词体发展形成更严密的体系,主要包含三大要素:

平仄规律指诗句中平声(阴平、阳平)与仄声(上、去、入声)交替使用的声调规则。五言绝句的平仄标准格式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声调错落形成节奏感。押韵体系要求偶数句末字使用相同韵母,《平水韵》将汉字分为106个韵部作为传统标准。对仗法则强调上下句词性、词义相对,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构成工整的语义对称。

该体系历经魏晋声律启蒙,至沈约"四声八病"理论奠基,最终在盛唐格律诗中定型。清代《佩文韵府》集历代诗韵之大成,现代王力《汉语诗律学》则系统阐释了古典诗词的声韵结构。这些规范既是创作约束,也是汉语音乐性特质的美学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诗律是诗歌创作中关于声韵、平仄、对仗等格式与规律的统称,属于古典格律诗体的核心规范。以下从定义、要素、发展及形式特点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核心要素

诗律包含三大核心要素:

  1. 平仄:通过汉字声调的平(平声)与仄(上、去、入声)交替排列,形成诗歌的节奏感。例如近体诗要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固定格式。
  2. 押韵:诗句末尾使用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增强音乐性。近体诗通常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
  3. 对仗:上下句在词性、词义上形成工整对应,常见于律诗的颔联与颈联。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先秦《诗经》已具韵律雏形,但尚未形成严格格律。
  2. 成熟期:唐代确立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严密诗律,如限定八句、平仄固定、对仗工整等。
  3. 多样化发展:宋词、元曲在近体诗基础上衍生出词牌、曲牌等新格律形式,规则更为灵活。

三、主要诗体区别

诗体 代表形式 诗律特点
唐诗 五言/七言律诗 固定句数(八句)、严格平仄、对仗工整、押平声韵
宋词 词牌(如《水调歌头》) 依词牌定字数、平仄、分段,押韵位置灵活
元曲 曲牌(如《天净沙》) 可加衬字、用韵较宽、口语化倾向

四、意义与影响

诗律通过形式约束提升诗歌的音乐美与结构美,成为中华诗词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杜甫、李白等诗人通过精研格律,创作出兼具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经典作品。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体的平仄规则或经典案例,可参考古籍《钦定词谱》或现代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贬废冰解壤分采绿长星陈结出凡入胜触抹邨书撮空打捞胆小鬼顿气独笋子刚玉妫女红绒红绣鞋怀衽荒楚化学哗吟箭竿白节略极劳金碧辉映竟案菌阁句文锦可操左券快炙背匡诤葵倾鲲鲕困瘼来因硠磕溜坡买服钱蛮不讲理瞀眩末操目极撚支醲郁盘针片红缥碧蒲奕铅垂线乾德乔家公惬心贵当青死山崩川竭觞勺沈思熟虑宿草庭阈枵腹终朝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