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帝名。即 唐尧 。 帝喾 之子,姓 伊祁 ,名 放勋 。初封于 陶 ,后徙于 唐 。《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而亡。”《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 曰:‘请问 帝尧 。’ 孔子 曰:‘ 高辛氏 之子,曰 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太宗 谓侍臣曰:‘昔 陶唐 大圣, 柳下惠 大贤,其子 丹朱 甚不肖,其弟 盗跖 为巨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 神农 去 陶唐 ,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2).古部族名。《史记·夏本纪》:“ 陶唐 既衰,其后有 刘累 ,学扰龙于 豢龙氏 ,以事 孔甲 。”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与君 陶唐 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 朱鹤龄 注:“《唐·宰相世系表》: 杜 氏出 祁 姓, 帝尧 裔孙 刘累 之后,在 周 为 唐杜氏 。 成王 灭 唐 ,以封弟 叔圉 ,改封 唐氏 子孙於 杜城 , 京兆 杜陵 是也。然则 唐 与 杜 盖同族也。”参见“ 陶唐氏 ”。
(3). 陶唐 为古代传说中的圣主,后指称贤明的帝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久著仁贤声誉重,中外推戴 陶唐 。”
(4).指 陶唐 之世。 晋 左思 《魏都赋》:“鉴茅茨於 陶唐 ,察卑宫於 夏禹 。”
(5).借指开明盛世。 唐 鲍溶 《读李相心中乐》诗:“果闻丞相心中乐,上赞 陶唐 一万春。”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凤授朝议大夫制》:“以 河汾 之学,教 陶唐 之人,士习之淳,文体之正,胥自 晋 始。”
(6).指《击壤歌》。 宋 陆游 《示儿子》诗:“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五:“枝榦虽不广,亦足蔽一乡。野人时就坐,鼓腹歌《陶唐》。”参见“ 陶唐歌 ”。
(7).借指 中国 。 清 吕履恒 《许由冢》诗:“青山顶上一孤邱,俯视 陶唐 十二州。”
“陶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古帝名与部族名 “陶唐”最初指上古圣王尧(名放勋),因初封于陶、后徙于唐,故称陶唐氏。尧是五帝之一,以贤德著称,禅让制的重要推行者。其部族以制陶闻名,考古发现显示陶唐氏部落的制陶技术曾推动人类饮食文化进步。
二、文化象征与引申义
三、考古与历史关联 陕北榆林发现的陶唐都城遗址(约5500-6000年前),包含石峁山、鱼河岇等五个遗址区,出土大量陶器,印证了陶唐氏与制陶业的密切联系。这与《尚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的记载相呼应。
名称来源考据 “陶唐”得名与制陶相关:“陶”通“窑”,古文“匐”中的“缶”即陶器;“唐”为封地名。双声通假现象表明其名称源于制陶技艺。
扩展阅读 “陶唐遗风”指继承唐代文化特质(注:此释义存争议,因“陶唐”本指尧而非唐朝,可能为后世误用或引申)。需注意区分历史概念与文学化表达。
(综合来源:等)
《陶唐》是一个词语,主要有两个意思:
1. 指古代吟游诗人陶渊明和唐宪宗。
2. 指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
《陶唐》的拆分部首是陶(土字头)和唐(口字头)。
陶的笔画数为6,唐的笔画数为7。
《陶唐》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它起初指陶渊明和唐宪宗。后来,在文化界的广泛使用中,也指代了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这个词语来源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特定时期和人物。
《陶唐》的繁体字为「陶唐」。
在古代,「陶唐」的写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根据当时的文书和碑刻来参考。一些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写法。
以下是几个使用《陶唐》的例句:
1. 他在作品中描绘了陶唐时期的壮丽景色。
2. 这个展览展示了陶唐文化的瑰宝。
3. 关于陶唐的研究,他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
与《陶唐》相关的组词有:
1. 陶渊明:古代吟游诗人。
2. 唐宪宗:唐朝的一位著名皇帝。
3. 五代十国:指五代和十国时期的政权。
近义词:古代文化、唐朝文化。
反义词:现代文化、当代。
爱不释手百末邦灋豹头环眼徧谈避名测报赪霞持盈踧缩都头燔燎费损桴木扶生高议公亩搆通孤吟溷漫霍曶建子月僥讦加塞儿即此结驷巨跖科决阬儒暌孤良式利火廪饩流僈率成木椎南辕北辙怒涨女长须嫁平面几何平愈钤谋愆虞耆训取煖三刀生擦擦省循奢汰士品瞬视逃山廷争啼妆通天服枉诬文溆子无効鲜洁小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