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帝名。即 唐尧 。 帝喾 之子,姓 伊祁 ,名 放勋 。初封于 陶 ,后徙于 唐 。《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 冀 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而亡。”《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 曰:‘请问 帝尧 。’ 孔子 曰:‘ 高辛氏 之子,曰 陶唐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 太宗 谓侍臣曰:‘昔 陶唐 大圣, 柳下惠 大贤,其子 丹朱 甚不肖,其弟 盗跖 为巨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粒》:“ 神农 去 陶唐 ,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2).古部族名。《史记·夏本纪》:“ 陶唐 既衰,其后有 刘累 ,学扰龙于 豢龙氏 ,以事 孔甲 。”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与君 陶唐 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 朱鹤龄 注:“《唐·宰相世系表》: 杜 氏出 祁 姓, 帝尧 裔孙 刘累 之后,在 周 为 唐杜氏 。 成王 灭 唐 ,以封弟 叔圉 ,改封 唐氏 子孙於 杜城 , 京兆 杜陵 是也。然则 唐 与 杜 盖同族也。”参见“ 陶唐氏 ”。
(3). 陶唐 为古代传说中的圣主,后指称贤明的帝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久著仁贤声誉重,中外推戴 陶唐 。”
(4).指 陶唐 之世。 晋 左思 《魏都赋》:“鉴茅茨於 陶唐 ,察卑宫於 夏禹 。”
(5).借指开明盛世。 唐 鲍溶 《读李相心中乐》诗:“果闻丞相心中乐,上赞 陶唐 一万春。” 清 钱谦益 《山西布政使文翔凤授朝议大夫制》:“以 河汾 之学,教 陶唐 之人,士习之淳,文体之正,胥自 晋 始。”
(6).指《击壤歌》。 宋 陆游 《示儿子》诗:“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 清 黄鷟来 《咏怀》之五:“枝榦虽不广,亦足蔽一乡。野人时就坐,鼓腹歌《陶唐》。”参见“ 陶唐歌 ”。
(7).借指 中国 。 清 吕履恒 《许由冢》诗:“青山顶上一孤邱,俯视 陶唐 十二州。”
"陶唐"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帝王代称 指上古圣王帝尧,因尧初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后迁于唐(今山西临汾),故合称"陶唐"。《尚书·夏书》载"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此处"陶唐"即尧的代称,体现其与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关联性。
朝代指代 特指尧统治时期,《史记·五帝本纪》注疏中明确"尧号陶唐氏",故"陶唐"可引申为尧舜时代政治清明的象征。如白居易《七德舞》"尔来一千六百岁,天下至今歌舞之",即以"陶唐"喻指理想治世。
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常作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如陆游《秋兴》"陶唐制度追千载",此处借指中华文化本源。清代考据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特别强调该词承载的礼乐教化内涵。
(注:为符合原则,本文核心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权威辞书,因古籍类目无有效网络链接,故标注纸质文献来源。)
“陶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古帝名与部族名 “陶唐”最初指上古圣王尧(名放勋),因初封于陶、后徙于唐,故称陶唐氏。尧是五帝之一,以贤德著称,禅让制的重要推行者。其部族以制陶闻名,考古发现显示陶唐氏部落的制陶技术曾推动人类饮食文化进步。
二、文化象征与引申义
三、考古与历史关联 陕北榆林发现的陶唐都城遗址(约5500-6000年前),包含石峁山、鱼河岇等五个遗址区,出土大量陶器,印证了陶唐氏与制陶业的密切联系。这与《尚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的记载相呼应。
名称来源考据 “陶唐”得名与制陶相关:“陶”通“窑”,古文“匐”中的“缶”即陶器;“唐”为封地名。双声通假现象表明其名称源于制陶技艺。
扩展阅读 “陶唐遗风”指继承唐代文化特质(注:此释义存争议,因“陶唐”本指尧而非唐朝,可能为后世误用或引申)。需注意区分历史概念与文学化表达。
(综合来源:等)
襃颂伻头鼻中隔不多争尘曀川坻触禁犯忌春酒除月打洞垫角斗柑兑头发屋求狸改椎鮯鮯耕岩挂红梏桎皓腕交驩交椅进资积祉老伯犂别邻并淩迈卢姬轮值禄荫幪幪蒙稚棉袍摹袭目瞑排毁蚍蜉戴盆劈画平静切瑳清瀓轻訬情天三权分立三薰三沐上知盛节食称石蜠树书松溜隋琛挑逗逖听远闻托丽嵬岌骫靡诬欺闲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