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辞的意思、退辞的详细解释
退辞的解释
除去;辞去。《后汉书·李固传》:“ 固 欲令 商 ( 梁商 )先正风化,退辞高满。”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 高宗 即位 南京 ,肆赦文有两本,首尾皆同。如 道君 发德音而罪己,退辞履位之尊。”
词语分解
- 退的解释 退 ì 向后移动,与“进”相对:退步。退路。退却。退让。倒退。 离开,辞去:退席。退伍。退职。退休。引退。 送还,不接受,撤销:退还。 脱落:退色。退毛。减退。 和柔的样子:退然。 迟缓,畏缩:“求也
- 辞的解释 辞 (辭) í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解雇:辞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讲话;告诉:“请辞于
专业解析
“退辞”是一个相对少用但具有特定含义的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可以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进行阐释:
-
字义解析与核心含义:
- 退: 本义为向后移动,引申为离开、离去、辞去(职务)、谦让、减退等义。
- 辞: 本义为诉讼的供词,引申为言辞、文辞,再引申为告别、推却、不接受、辞去(职位)等义。
- “退辞”结合: 二字均有“辞去”、“离开”之意,组合后强调主动辞去职务、职位或某种身份,并离开该位置或环境。其核心在于表达一种主动的、带有告别性质的离职行为。
-
典籍中的用例与权威释义: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多用于描述官员或士人辞官归隐、离开朝廷或职位的场景。
- 例如,在《后汉书·周燮传》中记载:“(冯良)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裂衣冠,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妻子求索,踪迹断绝。后乃见草中有败车死马,衣裳腐朽,谓为虎狼盗贼所害,发丧制服。积十许年,乃还乡里。志行高整,非礼不动,遇妻子如君臣,乡党以为仪表。燮少修孝友,清节厉俗。举孝廉、贤良方正,特征,皆以疾辞。延光二年,安帝以玄纁羔币聘燮及南阳冯良,二郡各遣丞掾致礼。宗族更劝之曰:‘夫修德立行,所以为国。自先世以来,勋宠相承,君独何为守东冈之陂乎?’燮曰:‘吾既不能隐处巢穴,追绮季之迹,而犹显然不远父母之国,斯固以滑泥扬波,同其流矣。夫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亨乎!’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退辞而归。” 这里,“退辞”生动地描绘了周燮婉拒朝廷征召、辞官归乡的行为 。
- 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对“退辞”的释义通常概括为:辞去官职;辞职。这一定义准确抓住了该词的核心应用场景和含义 。
“退辞”意指主动辞去所担任的职务、职位或身份,并离开相应的环境或位置。它蕴含着一种主动选择离开、告别官场或现职的意味,常见于古代描述官员隐退或士人拒绝出仕的语境中,体现了淡泊名利或恪守节操的意向。其权威释义主要来源于古代典籍用例(如《后汉书》)及大型汉语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和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退辞”的词意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退辞”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uì cí,其核心含义为“主动放弃或辞去职务、地位”。在成语用法中,特指因受挫或遭遇困难而放弃原有职位或身份。
详细解释
-
字面构成
由“退”和“辞”组成:“退”意为离开、放弃,“辞”指职务或地位,合指主动脱离原有职位。
-
语境差异
- 成语用法:强调因挫折或困境而主动辞职,如“退辞高满”出自《后汉书·李固传》。
- 一般用法:可泛指“除去、辞去”,如宋代文献中用于描述君主退位。
-
古籍例证
- 《后汉书·李固传》提到梁商“退辞高满”,意为辞去高位以整顿风气。
- 《清波杂志》记载宋高宗继位时,“退辞履位之尊”指前任君主主动让位。
近反义词
- 近义词:辞退、离职、引退
- 反义词:就任、聘用、继任
使用注意
需根据语境区分其是否为成语。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历史或文学场景,口语中更常用“辞职”“卸任”等替代。
若需进一步查询古籍原文或近义词扩展,可参考、4的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半空碧襕簸之扬之,穅粃在前不羁之民禅国陈述句次氯酸丛报代替丹甲淡食等迹调查碉磡杜邮二乾付丙覆巢毁卵刚辩戈舡后骨欢忱疆索艰诘谏尸谤屠急功近利晶琅琅寄乳枯骸楞头青疗狂灵智林缬里区冒儿咕咚蒙稚谋意奶声奶气槃多蒲鞭之罚侵轧人面狗心忍忍三度上行沈退识面书虫子枢干蜀犬吠日悚然夙诚叹赞陶练体上魍魅骫属温克握蛇骑虎小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