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文牌的意思、投文牌的详细解释
投文牌的解释
官府用以晓示百姓使之前来投递诉状的牌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次抬投文牌,用长桌一张,把堂皂隶抬置堂阶上,投文人等由东角门进,亲自跪投桌上,仍退立东阶下听候。”《醒世姻缘传》第九回:“候 武城 县官陞了堂,拿出投文牌来, 许老 抱了牌,跟进去递了。”
词语分解
- 投的解释 投 ó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刵 )。 跳进去:投河。自投罗网。 放进去,送进去:投入。投资。投标。 走向,进入:投宿(找地方住宿)。投奔。投靠。投降。投师(从师学习)。投诉。 发向
专业解析
投文牌是明清时期官府衙门前设置的专用木箱,用于接收民众提交的诉状、呈文等书面材料。其核心功能是为百姓提供直达官府的申诉渠道,体现传统司法制度中的"下情上达"机制。以下从词义、功能及历史背景三方面详解:
一、词义解析
-
字源构成
-
性质定位
作为衙署标配设施,属法定申诉载体。明代《官箴集要》载:"设牌于衙外,民投词于内",其设立需遵循律例规范,非普通容器。
二、功能与运作
-
行政流程枢纽
民众将诉状密封后投入箱内,由衙役定期转交主官审阅,避免状纸被基层吏员截留。清代《福惠全书》明确要求"每日寅时开箱取文,即时呈送",保障流程时效性。
-
司法公正象征
配合"放告日"(固定受理日)制度使用,如《明会典》规定"每月三、八日收投文牌词状"。此举既规范诉讼秩序,亦彰显程序正义。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 起源:可溯至宋代"谤木函""肺石函"等直诉工具,明清制度化。
- 废止:清末新政改革司法体系,1907年《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推行现代诉讼制度,投文牌逐渐消失。
- 文化隐喻:常见于公案小说,如《儒林外史》第五回"严监生疾终"中通过投文牌递状的情节,反映民众对司法救济的寄托。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投文牌"词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吕伯涛. 《明代行政法制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18: 页107-109.
- 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卷十一"放告"条. 中华书局点校本.
- 《大明会典·刑部》卷一百七十九"受理词讼". 广陵书社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投文牌是古代中国官府用于公示并接收百姓诉状的一种工具,其含义及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基本定义
- 投文牌是官府设置的公示牌,主要功能是告知民众可前来投递诉状或文书,类似于现代的公告栏或诉讼受理窗口。
- 名称中的“牌”指木质或其他材质的标识物,常见于古代行政流程中(如门牌、路牌等)。
2.用途与流程
- 公示作用:官府通过悬挂投文牌,公开受理案件的时间与规则,方便百姓知晓诉讼程序。
- 投递方式:据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记载,百姓需从东角门进入衙门,将诉状跪投于牌前的长桌,随后退至东阶下等候审理。
- 场景示例: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提到“许老抱牌递状”,反映了投文牌在实际诉讼中的使用场景。
3.历史背景
- 投文牌多见于明清时期,是古代司法制度中“便民诉讼”的体现,但也需遵循严格的礼仪和程序。
- 其存在说明古代官府对文书管理的规范化,以及通过公示制度保障民众知情权。
4.文献依据
- 主要记载于清代典籍,如《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详细描述了投文牌的摆放位置及使用流程。
投文牌作为古代司法工具,兼具信息公示与文书受理功能,体现了传统行政与司法制度的运作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福惠全书》或《醒世姻缘传》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下被难不阶沧漭陈筵喘呀聪智催迸丹愤等务电磁波刁酒抵轹东直门鹅口白疮发展经济学肥腥耕助公同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硅谷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华晖湖广熟,天下足警察署继室九凤酒气巨壑瞰视狂诞宽阔懒中散联络员陵丘灵祖梨条戾行旅馆青松宅任何闰分酾浚上台神采生禄申展十二国试演鼠耳巾庶龟隧洞提及停止铜柱头蝨僞廉西楚霸王谢公乡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