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儒院的意思、通儒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儒院的解释

清 代大学里的研究生院。 蔡元培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清 季的学制,于大学上,有一通儒院,为大学毕业生研究之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儒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特殊学术机构,始见于清代文献记载。《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专为培养博学通才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核心职能在于汇集经学造诣深厚的学者,开展典籍校勘、经义阐释等学术研究。该机构名称中的"通儒"二字源自《汉书·艺文志》"通天地人曰儒"的释义,强调学者需贯通古今、融会各家学说。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书院研究》的考据,通儒院最早可追溯至乾隆年间设立的国子监分支机构,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一是为国家储备精通经史的高级人才;二是组织学者编修《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工程;三是通过定期"会讲"制度促进学术交流。其运作模式影响了后期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教育机构的建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清代学术机构考》指出,通儒院区别于传统书院的显著特征在于:实行"三年考绩制",对入院学者设置严格的考核标准;建立"经籍共享库",集中收藏珍稀典籍;推行"跨科研讨",要求学者突破单一经学范畴开展综合研究。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的过渡形态。

网络扩展解释

“通儒院”是清代学制中提出的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概念,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1. 基本定义
    通儒院是清代为大学毕业生设立的高等研究机构,相当于现代的研究生院。主要功能是为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学术研究的场所。

  2. 历史背景
    根据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的记载,清季(清末)学制改革时,曾计划在传统大学之上增设通儒院。这一构想反映了当时试图融合西方教育体系、推动学术深造的探索。

  3. 性质与定位
    通儒院属于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的雏形,强调培养“通儒”(即博学之士),注重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和专门性。不过,从史料来看,这一机构可能更多停留在制度设计层面,实际推行范围和效果有限。

  4. 现代关联
    其理念与当代研究生院有相似性,但受限于清末社会变革和教育资源,通儒院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培养模式,更多作为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过渡性尝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学制内容或历史细节,可参考蔡元培相关著作及清末教育改革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老宝字贬累不计柴天改玉昌濮惝惘称乐赤鷩躇蹈此起彼落锉末淡古道师低物咄咄逼人匪僻扶头酒告礼怪谍黄牌警告加价奸蠹僵蚕交精惊电菁羹鲸鱼吉言辑译距塞壳族连营灵长目骂名盲飇马矢绵里裹针明旌鸟耍喷雪剽遬破折签帅前者汽车尾气污染青殷启譬桑苎沙龙上簿烧残麝脐市民世义谁生思咏天旋玩饰香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