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跷(gāoqiāo)是中国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中使用的特制木制支撑工具,其汉英对应概念可拆解为以下四部分:
中文释义与构词解析
"高"指抬升高度,"跷"为抬起足部的动作,合称指代通过绑缚长木棍实现人体升高的技艺装置。《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英文对应译法
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三种主流译法:
文化人类学特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列子·说符》记载),发展出北派(山西"高跷秧歌")与南派(福建"采莲高跷")两大体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项目。
结构力学特征
标准高跷包含:
符合杠杆平衡公式:
$$ F_1 times d_1 = F_2 times d_2 $$
其中$F_1$为表演者体重,$d_1$为重心投影距支点距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10th edition.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传统舞蹈类项目申报指南. 2022.
王振复. 中国传统技艺的力学原理.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19: 78-82.
高跷是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指表演者将双足绑在带有踏脚装置的长木棍上,通过平衡技巧进行行走、舞蹈或杂技动作的技艺形式。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结构
高跷的核心是特制木棍(高度通常1-3米),上端设横向踏脚板,表演者将小腿固定在木棍上端,借助手臂摆动和身体协调保持平衡。
历史起源与演变
文化意义与场合
常见于元宵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常配合舞龙、腰鼓等表演,象征吉祥与技艺传承。部分少数民族(如苗族)将高跷融入祭祀仪式。
现代应用
除传统节庆外,现代马戏团、主题公园将其发展为高空杂技表演,并衍生出国际性高跷竞速赛事。踩高跷的英文表述为“stilt walking”,表演者称“stilt walker”。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流派(如山东“独腿跷”、东北“高跷秧歌”)或制作工艺,可查阅民俗文献获取更完整信息。
波导活塞超滤法串编码二茂铁离子反萃取剂费蓝氏孔概率字工作集购买地点的价格国有船舶豁免权公约骨折脱位横标货物运送截止偏压颈淋巴结炎觉得崛起联杆轴承套临时禁制令目的包平面化皮质从属部蔷薇色酸气管上部切开术入伍桑汁授粉输津管网外延生长反应未成年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