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arassius auratis
fish
【医】 fish; ichthyo-
鲋鱼(fù y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及英译如下:
本义
指鲫鱼(crucian carp),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体型侧扁,背脊隆起,属鲤科。该释义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鲋,鱼名,即鲫也。"
文化象征
典出《庄子·外物》"涸辙之鲋":比喻身处困境、亟待救援之人。故事中鲫鱼困于干涸车辙,向庄子求斗升之水活命,后衍生成语"涸辙之鲋"(a fish in a dry rut),象征危急境遇 。
直译
文化负载词翻译
鲋鱼在古代文献中常与生存韧性关联。《吕氏春秋》载"鱼之美者,洞庭之鲋",表明其食用价值;《本草纲目》则记录其药用特性:"鲫喜偎泥,不食杂物,补胃益脾" 。现代中文仍保留"鲫鱼汤"等饮食文化表述,体现词义的生活化延续。
鲋鱼的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基本词义
鲋鱼是鲫鱼的别称,属于鲤科淡水鱼类,学名Carassius auratus,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水域。其名称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庄子》等典籍中已有记载。
生物学特征
体型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头部较小,口部无须。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常见食用鱼种。
别名与俗称
在不同地区有“鲫瓜子”“月鲫仔”“河鲫”“喜头鱼”等称呼,民间因“鲫”与“吉”谐音,常将其用于喜庆场合。
分布与习性
栖息于江河、湖泊、池塘等淡水环境,尤其偏好水草丰茂的浅水区。繁殖期集中在春季(2-4月)和秋季(8-12月),此时最为肥美。
其他释义
另有文献提及“鲋鱼”为河南清丰县古山名(高阳山),相传为颛顼帝葬地,但此释义在现代使用中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提示:若需了解山名相关考据,建议进一步查阅地方志或权威历史地理资料核实。
阿雷尼厄斯频率因素报表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1次氯酸盐法脱硫措辞谨慎粗线材单位间隔癫痫样的凋谢递减效率多级分层二甲-4-羟色胺二十面体分批干燥器干预性的经营含尘空气入口茴香酰火绳机械变形绝对计数绝缘底板里程迷蒙目录覆盖结构侵热带爬行蜱属三尖瓣隔侧尖食物因素算术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