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动性的汉英词典释义与跨学科解析
在汉英词典中,"能动性"对应的英文翻译为"agency"或"initiative",指主体主动作用于客观对象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一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存在差异化的诠释:
哲学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主观能动性"(subjective initiative),指人类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自觉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存在主义哲学则提出"主体能动性"(human agency),强调个体在塑造自身存在状态中的决定性作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心理学视角
社会认知理论将能动性定义为"自我调节能力"(self-regulatory capability),包含目标设定、策略选择、行为调控三个核心要素《心理学报》2018年研究论文。发展心理学发现儿童从3岁开始显现能动性特征,表现为自主选择行为对象的能力《儿童发展研究》2020年报告。
语言学对比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标注"agency"包含双重含义:①作为行为主体的资格(如法律语境中的代理权);②产生因果效应的能力(如"technological agency"指技术变革力)。《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特别注明该词常与"主观"构成固定搭配,用于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
“能动性”(Agency)是一个跨学科概念,核心指个体或群体主动行动、做出选择并影响自身或环境的能力。以下是不同领域的解释:
哲学视角
在哲学中,能动性常与“自由意志”关联,强调主体通过理性或意图自主决策的能力。例如,康德认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能通过道德律令摆脱本能束缚,主动塑造行为哲学理论。
社会学与结构功能主义
社会学中的“结构与能动性之争”探讨个人如何在既有社会结构中发挥主动性。吉登斯提出“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既限制也通过个体实践被再生产,能动性体现在对规则的创造性运用社会学理论。
心理学维度
心理学关注个体如何通过自我调节、目标设定与环境互动。例如,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通过观察学习与自我效能感主动调整行为,而非被动接受刺激心理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能动性”,认为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自身。这种能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应用
教育领域提倡培养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而非单向知识灌输教育实践。
能动性的本质是“主动作为的能力”,既包含个体内在的自主性(如决策、反思),也涉及对外部条件的突破或利用。其对立概念是“被动性”或“被决定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