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come a useful person
"成器"一词在汉英词典中的核心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维度:
1. 器物制作层面 指材料经过加工后成为可用器具,强调工艺完成的物理形态。英语对应表述为"become a useful utensil"或"well-made artifact",如《汉英综合辞典》收录例句:"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即体现金属成器的完整制作过程。该释义可追溯至《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原指玉石需雕琢方能成为礼器。
2. 人才培育层面 比喻通过教育培养成为有用人才,英语多译作"become a useful person"或"develop into a competent individual"。《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标注此用法多出现于否定句式,如"不成器"对应英文"good-for-nothing"。北京大学中文系《实用成语词典》指出该隐喻源自古代匠人文化,将人才培养过程类比器物锻造。
该词项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标注为书面语体,建议学术写作中使用"achieve competence"体现专业色彩,日常口语则倾向使用"make something of oneself"等表达方式。
“成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éng qì,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字面意义
指“做成器具”或“成为器物”,即通过加工使原材料具备实用功能。例如《礼记·学记》中提到“玉不琢,不成器”,强调材料需经雕琢才能成为器物。
比喻义
引申为“成为有用的人才”,常用于形容人经过培养后具备才能或价值。如“总角为成器”(南朝《世说新语》)即指年少时便显露出才能。
器物与工具
部分典籍中直接指代“工具”或“良器”,如《管子·七法》中“成器不课不用”,强调器物的实用性。
成竹与设想
在少数语境中,可比喻“预先的设想”或“成竹在胸”,类似“胸有成竹”的用法。
古义延伸
个别文献提到“成精”的罕见用法,但现代已极少使用。
该词源自儒家经典,如《礼记》《三字经》均以“玉不琢,不成器”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经典隐喻。
“成器”既包含物理层面的器物制作,更侧重比喻人才成长,强调努力与雕琢的必要性。其否定形式“不成器”至今仍广泛使用,多含批评或惋惜之意。
按现行价格苄胺肟标记偏置弊政不灵产业化垂布单号动时震颤豆蔻油放弃权利证书非交替烃负重担格点骨不连合开口保险单坎特尔氏管口头租约氯化四氨合铜偏极化离子源频带谱铺开普通法上的财产权羟基化硝化作用全废料链钢法屈内氏肌现象溶于石油馏出油的沥青太阳眼镜统一税网膜视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