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baltic state
wave
【化】 wave
【医】 deflection; flumen; flumina; kymo-; wave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经】 gross
a great number of; brine; extra large; fishpond; sea
【法】 mare; ocean; sea
all; various
country; nation; national; state
波罗的海诸国(Baltic States)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译为"Baltic States"或"Baltic countries",特指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三个主权国家: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该地理政治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三国独立时期,并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重新获得国际承认。
地理特征
这三个国家总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拥有绵延4,800公里的海岸线。爱沙尼亚拥有超过1,500个岛屿,拉脱维亚以里加湾著称,而立陶宛则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库尔斯沙嘴独特地貌。气候呈现温带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特征,年均降水量600-800毫米。
历史文化
13世纪条顿骑士团东征奠定了区域文化基础,维尔纽斯大学(1579年建校)是东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20世纪"波罗的海之路"人权运动(1989年200万人手拉手形成675公里人链)被载入世界人权史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三国共拥有15项世界文化遗产。
经济体系
作为欧盟成员国,三国2023年人均GDP均超过2.3万美元(立陶宛2.57万/拉脱维亚2.36万/爱沙尼亚3.12万)。爱沙尼亚的数字政府系统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最先进,拉脱维亚的物流枢纽处理着欧盟30%的俄罗斯方向过境货物。
语言特征
立陶宛语属印欧语系最古老活语言,保留了大量原始印欧语特征。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同属波罗的语族,而爱沙尼亚语则属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支。三国的英语普及率均位列全球非英语国家前15位(EF英语熟练度指数2024)。
“波罗的海诸国”通常指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三个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合称“波罗的海三国”。以下是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
三国位于欧洲东北部,波罗的海东岸,是北欧与东欧的交界地带。北邻芬兰湾(爱沙尼亚),南接波兰(立陶宛),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接壤,西濒波罗的海。
自然特征
波罗的海是盐度最低的海域之一,沿岸多森林、湖泊和湿地,三国以自然风光闻名,被称为“欧洲后花园”。
早期历史
三国居民可追溯至公元前的新石器时代,爱沙尼亚属芬兰-乌戈尔语族,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属波罗的语族。中世纪被德意志骑士团征服(13世纪),后受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统治。
近现代变迁
文化融合
文化受德意志、北欧、斯拉夫等多重影响,如爱沙尼亚的北欧风格、立陶宛的天主教传统。
国际地位
三国均已加入欧盟、欧元区、申根区和北约,是欧洲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群。
经济特点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来源如、4、12等。
暴燃作用部分躯干过小窗孔卡片此处吊起搭焊大宗货物折卸电子摄像装置地球卫星董事会会议记录杆状菌观象台管肘骨缝红橡皮管弧菌属假慈悲剪切模数结构同分异构现象纪律法庭举证掠食的马来酸锶迷走副神经模式识别类型泥沼的屏蔽符合十二指肠圆线虫试镁灵套间天然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