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baltic state
wave
【化】 wave
【醫】 deflection; flumen; flumina; kymo-; wave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經】 gross
a great number of; brine; extra large; fishpond; sea
【法】 mare; ocean; sea
all; various
country; nation; national; state
波羅的海諸國(Baltic States)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Baltic States"或"Baltic countries",特指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三個主權國家: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該地理政治概念形成于20世紀初三國獨立時期,并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重新獲得國際承認。
地理特征
這三個國家總面積約17.5萬平方公裡,擁有綿延4,800公裡的海岸線。愛沙尼亞擁有超過1,500個島嶼,拉脫維亞以裡加灣著稱,而立陶宛則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庫爾斯沙嘴獨特地貌。氣候呈現溫帶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特征,年均降水量600-800毫米。
曆史文化
13世紀條頓騎士團東征奠定了區域文化基礎,維爾紐斯大學(1579年建校)是東歐最古老的高等學府。20世紀"波羅的海之路"人權運動(1989年200萬人手拉手形成675公裡人鍊)被載入世界人權史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三國共擁有15項世界文化遺産。
經濟體系
作為歐盟成員國,三國2023年人均GDP均超過2.3萬美元(立陶宛2.57萬/拉脫維亞2.36萬/愛沙尼亞3.12萬)。愛沙尼亞的數字政府系統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最先進,拉脫維亞的物流樞紐處理着歐盟30%的俄羅斯方向過境貨物。
語言特征
立陶宛語屬印歐語系最古老活語言,保留了大量原始印歐語特征。拉脫維亞語與立陶宛語同屬波羅的語族,而愛沙尼亞語則屬烏拉爾語系的芬蘭-烏戈爾語支。三國的英語普及率均位列全球非英語國家前15位(EF英語熟練度指數2024)。
“波羅的海諸國”通常指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三個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合稱“波羅的海三國”。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
三國位于歐洲東北部,波羅的海東岸,是北歐與東歐的交界地帶。北鄰芬蘭灣(愛沙尼亞),南接波蘭(立陶宛),東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接壤,西瀕波羅的海。
自然特征
波羅的海是鹽度最低的海域之一,沿岸多森林、湖泊和濕地,三國以自然風光聞名,被稱為“歐洲後花園”。
早期曆史
三國居民可追溯至公元前的新石器時代,愛沙尼亞屬芬蘭-烏戈爾語族,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屬波羅的語族。中世紀被德意志騎士團征服(13世紀),後受瑞典、波蘭-立陶宛聯邦統治。
近現代變遷
文化融合
文化受德意志、北歐、斯拉夫等多重影響,如愛沙尼亞的北歐風格、立陶宛的天主教傳統。
國際地位
三國均已加入歐盟、歐元區、申根區和北約,是歐洲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群。
經濟特點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來源如、4、12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