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效应英文解释翻译、密勒效应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Miller effect
分词翻译:
密的英语翻译:
close; dense; intimate; meticulous; secret; thick
勒的英语翻译:
rein in; tie sth. tight
【医】 lux; meter candle
效应的英语翻译:
effect
【医】 effect
专业解析
密勒效应(Miller Effect)是电子工程中描述放大器电路中输入电容等效倍增的现象,由John M. Miller于1920年首次提出。其核心原理是:当电容连接在放大器输入与输出端之间时,由于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存在增益关系,该电容在输入端的等效电容值会显著增大。具体表现为:
等效电容公式:
输入端的等效电容 ( C{in} ) 可表示为:
$$
C
{in} = C_{feedback} (1 + Av)
$$
其中 ( C{feedback} ) 为实际反馈电容,( A_v ) 为放大器电压增益(负值表示反相放大)。例如,若 ( A_v = -100 ),则输入等效电容将扩大至实际电容的101倍。
工程影响:
- 频率响应限制:增大的等效电容会降低电路的高频响应,导致带宽缩减,尤其在运算放大器、晶体管共射级等电路中显著。
- 稳定性问题:在高增益放大器中可能引发相位偏移,需通过补偿电容或米勒定理应用(如密勒积分器)优化设计。
学术与行业权威参考:
- Miller, J. M. Dependence of the input impedance of a three-electrode vacuum tube upon the load in the plate circuit (1920),原始论文首次量化分析该效应,奠定理论基础。
- Razavi, B. 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第2版),第9章详细讨论密勒效应在CMOS放大器频率响应中的建模与影响。
- IEEE Xplore文献库收录多篇现代研究,例如对射频电路密勒电容补偿技术的分析(DOI: 10.1109/TMTT.2020.3011371)。
来源说明:
- 电子工程基础教材(如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by Sedra/Smith)
- 美国专利US 1,413,021(Miller原始专利)
- Proceedings of the IRE Vol. 8, pp. 123–134 (1920)
- McGraw-Hill Education出版社(Razavi教材)
-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学术期刊)
网络扩展解释
密勒效应是电子学中与放大电路相关的重要现象,其核心机制和影响可概括如下:
1.定义与基本公式
密勒效应指反相放大电路中,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寄生电容或分布电容因放大作用,等效到输入端的电容值会扩大为原来的$1+|K|$倍($K$为电压放大倍数的绝对值)。这一现象由约翰·密勒于1920年提出,最初用于解释真空管电路的电容变化,现广泛应用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分析。
2.原理分析
以反向放大器为例:
- 当输入电压$V_i$上升ΔV时,输出电压$V_o$会反向放大为$-KΔV_i$($K$为增益)。
- 流经输入输出间阻抗$Z$的电流需满足$I = (ΔV_i - (-KΔV_i))/Z = (1+K)ΔV_i/Z$。
- 等效到输入端时,阻抗表现为$Z{in} = Z/(1+K)$,若$Z$为容性($Z=1/jωC$),则输入电容等效为$C{in} = (1+|K|)C$。
3.对电路的影响
- 输入阻抗降低:输入电容增大导致高频信号衰减,限制电路带宽。
- 稳定性问题:可能引发相位偏移,需通过补偿设计避免振荡。
- 应用场景:常用于高频电路设计、运算放大器频率响应分析,以及密勒补偿技术中。
4.扩展说明
- 公式中的$|K|$强调增益的绝对值作用,无论放大器是正相或反相,等效电容均按绝对值放大。
- 密勒效应不仅适用于电容,任何跨接在输入和输出端的阻抗均可通过类似原理等效变换。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电路模型或数学推导,可参考电子学教材或高频电路设计相关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报分编制财务报告程序宾茨氏试验不能保释的抽样单位出牌违例初细胞对合钳厄兰二次选择高纯材料工作集骨化性骨膜炎混合手段或有年金假想负荷接收中心克罗卡因苦鱼冷凝水高位槽冷却水溶液良姜精立卖契卤化钌强迫服务烧灼器受虐狂者数学预测拖挂式槽车图象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