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bongkrekic acid
metre; rice
【医】 meter; metre; rice
【经】 meter
good wine; mellow; pure
【化】 alcohol
【医】 alcohol; ethanol; ethyl alcohol; spirit of wine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医】 bacterio-
acerbity; ache; acid; grieved; pedantic; sour; tartness
【化】 acid
【医】 acidum
米醇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种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产生的线粒体毒素,其英文对应词为“Bongkrek acid”或“Bongkrekic acid”。该化合物在汉英词典中常被定义为一种呼吸链抑制剂,通过干扰细胞能量代谢引发毒性反应。
化学特性与结构
米醇菌酸的化学式为C₂₈H₃₈O₇,属于聚酮类衍生物。其分子结构包含三个共轭双键和一个羧酸基团,这种特殊构象使其能够穿透细胞膜并靶向线粒体膜上的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NT)。该作用机制被《毒理学研究》期刊列为典型线粒体毒素案例。
毒性机制与危害
该毒素通过抑制ATP/ADP交换导致细胞能量衰竭,临床表现为呕吐、肝损伤甚至多器官衰竭。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指出,米醇菌酸中毒事件多与发酵食品(如变质玉米制品)污染相关,致死率可达40%以上。
检测与防控标准
现行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指南建议,食品加工过程中需控制湿度(<15%)和pH值(>4.6)以抑制病原菌增殖。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1》明确规定食品中米醇菌酸的限量标准为0.02 mg/kg。
米醇菌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有毒化合物,其名称来源于印尼传统食品“Bongkrek”(发酵椰子饼),因不当发酵可能引发中毒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释:
化学性质与来源 米醇菌酸属于线粒体毒素,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产生。它易溶于有机溶剂,耐高温,常规烹饪难以破坏其毒性。
毒性机制 通过抑制线粒体腺苷酸转运蛋白(ANT),阻断细胞能量供应,导致器官衰竭。致死剂量极低,约1-1.5mg/kg体重即可致命。
中毒表现 潜伏期30分钟至12小时,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黄疸、意识障碍,严重者24小时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病死率高达40%-100%。
常见污染食品 主要存在于发酵不当的椰子制品(如印尼Bongkrek)、变质银耳、湿米粉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中国近年多起中毒事件与湿米粉相关。
预防措施
注:该物质在中文文献中常被称为“米酵菌酸”或“椰酵菌酸”,与“米醇菌酸”为同一物质的不同译名。
本生氏灯笔查找上一个抽样计算出示文件单纯痤疮弹性工时电击疗法法案起草人分子构象扶手高压泵横披火鸡加工表面结兰克氏征鲸油可逆电池洛马林达沙门氏菌普通感觉奇偶模分析舌骨板收料员受委托的财产四分圆的酸纺痰贴现市场投生推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