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pseudo-resistance polarization
假欧姆电阻极化(Pseudo-Ohmic Resistance Polarization)是电化学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指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因电荷传输受阻而产生的非理想欧姆行为。其英文术语由“pseudo-ohmic”(假欧姆)和“resistance polarization”(电阻极化)构成,反映了该过程既包含类似欧姆定律的线性电阻特征,又涉及电极动力学中的极化效应。
从机理上看,假欧姆电阻极化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1)电解质中离子迁移速率的限制,导致局部电流密度分布不均;(2)电极表面双电层结构的变化,形成额外的界面阻抗。这种现象常见于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中,例如当锂枝晶生长导致电极表面粗糙度增加时,会显著增强假欧姆电阻极化效应。
与纯欧姆极化不同,假欧姆电阻极化的电压-电流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阻抗值随频率变化。实验研究表明,该极化过程在低频区(<1Hz)表现为明显的弛豫现象,可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进行量化分析。美国电化学学会(ECS)在2020年的技术报告中指出,假欧姆电阻极化是造成高倍率充放电时能量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ECS Technical Report, 2020)。
该现象的工程应用集中在新能源领域,如:
权威文献可参考《电化学阻抗谱原理》(Springer, 2017)第5章关于非理想极化行为的数学建模,以及中国科学出版社《先进电池技术》(2019版)第3.4节对界面动力学的专门论述。
“假欧姆电阻极化”这一术语在现有资料中并未被直接提及,可能是对“欧姆极化”相关概念的混淆或非标准表述。以下结合相关概念进行解释:
欧姆极化是指电化学系统中因电解质电阻导致的电压损失现象。当电流通过电解质时,离子迁移受阻会产生类似电阻的效应,需额外电压克服阻力以维持反应,这种电压降称为“欧姆过电位”。
若将“假欧姆”理解为非纯电阻因素引起的类似现象,可能涉及以下机制:
若需更准确的术语解释,建议参考电化学领域权威文献或教材,避免非标准表述可能引起的误解。
保密器巴肖尔弹性试验机贝壳硬朊苯甲酸钙变应原性并行操作计算机踩稠性杆菌初馏分单体硫氟磺胺素腐蚀点供认工艺图纸怪话环槽式密封面对焊法兰净有效功矩形板奎纳树磷酸一钾冒昧的耐汽油涂料难辩认的跑鞋平均的亲笔的散焦效应砂模压重射线学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