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basic bessemer converter
alkali; soda
【化】 alkali; base
【机】 Bessemer converter; convertor
碱性柏思麦转炉(Basic Bessemer Converter)是19世纪中期改良的炼钢设备,主要应用于处理高磷含量铁水的工业生产。该技术源自亨利·贝塞麦(Henry Bessemer)发明的酸性转炉法,后经改良采用碱性炉衬材料(如白云石或石灰石),以适应含磷铁水的脱磷需求。
该设备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底部风嘴向熔融生铁中吹入空气,利用氧化反应去除杂质。碱性炉衬可与氧化磷生成稳定的磷酸钙渣,避免酸性炉衬中二氧化硅与磷元素重新结合的问题。此工艺在1879年由英国冶金学家西德尼·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Sidney Gilchrist Thomas)完成关键性改进,因此又称为托马斯转炉(Thomas Converter)。
根据《钢铁冶金原理》(Principles of Steelmaking)的记载,碱性柏思麦法在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洛林地区的高磷铁矿冶炼。其典型生产周期为25-30分钟,可将铁水含磷量从2%降至0.05%以下,但存在钢水氮含量偏高的质量缺陷。
目前该技术已被氧气顶吹转炉(BOF)取代,但在冶金史上标志着工业化炼钢的重要发展阶段。美国金属学会(ASM International)的技术档案显示,最后一台工业用碱性柏思麦转炉于1983年在卢森堡退役。
“碱性柏思麦转炉”是冶金领域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炼钢工艺。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义分解
工艺特点
传统贝塞麦转炉为酸性炉衬(硅质材料),而碱性柏思麦转炉通过改进炉衬材质,能有效去除生铁中的磷元素。其原理是通过碱性炉渣与磷反应生成磷酸钙,从而降低钢中的磷含量,提高钢材质量。
历史与应用
该技术被称为“碱性贝塞麦法”(Basic Bessemer Process),在欧洲也被称作“托马斯法”(Thomas Process),19世纪末广泛应用于高磷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德国、法国)。其产物多用于铸造钢材或进一步加工成铸钢件。
结构特性
转炉本体为梨形可旋转容器,吹炼时通过转动调整风口位置,碱性炉衬可承受高温和化学腐蚀。炼钢完成后将炉体倾斜倒出钢水,效率较高。
当前该工艺已逐渐被氧气顶吹转炉取代,但在冶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技术参数,可参考冶金工程专业文献。
不分开现象柴油醋酸萜品酯单位成本折旧法底物维持常数地震险防止损坏分析试验核配道幻术家简化键盘命令提示家族周期性麻痹解热树硷极限浓度奎纳树龙脑酸米皮密相模拟输出蛲虫属胚素皮脂轻负载网络人造煤人字纹适航性韦尼克氏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