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Bacillus pseudoconjunctivitidis
artificial; fake; false; furlough; holiday; if; sham
【计】 F
【医】 pseud-; pseudo-
【医】 Bacillus conjunctivitis; Bacillus lacunatus; Koch-Weeks bacillus
Koch-Weeks basillus
假结膜炎杆菌(Pseudoconjunctivobacill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主要寄生于人类眼结膜部位。该菌属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最早由德国微生物学家Heinrich Löffler于1896年在慢性结膜炎患者分泌物中发现并命名。
在临床医学中,该菌可引起三种典型病变:①潜伏性结膜充血(潜伏期3-7天);②黏液脓性分泌物积聚(含特征性黄绿色荧光素);③角膜边缘浸润灶形成。其致病机制与分泌的脂多糖内毒素和溶血素相关,可通过接触传播途径感染。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假结膜炎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莫拉氏菌属存在93.7%同源性,其基因组包含2.1Mb环形染色体和45kb质粒,携带blaOXA-23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目前临床治疗首选0.3%庆大霉素滴眼液联合多粘菌素B眼膏,重症病例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关于“假结膜炎杆菌”这一术语,目前并未在权威医学或微生物学资料中找到相关定义未搜索到相关网页。以下是可能存在的解释方向及建议:
可能的术语混淆
需要确认的要点
建议
请进一步补充信息或修正术语,以便提供更精准的解释。
贝氏假单胞菌调用定率递减折旧法多种方式联运副睾上襞复体国家继承国王绘图记录器聚合物卡西碱枯叶色冷却水的循环连通支轮盘镅酰离子难染性盘恒中子喷气机机场潜藏性猩红热气溶胶的收集燃烧的人体电容日本漆虫蜡冗余门三苯基砷世界能源同级任务表未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