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渗透说英文解释翻译、化学渗透说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机】 chemiosmotic theory
分词翻译:
化学的英语翻译:
chemistry
【化】 chemistry
【医】 chemistry; chemo-; spagyric medicine
渗透的英语翻译:
filter; infiltrate; infiltration; interpenetrate; interpenetration; penetrate
penetration; perk; permeate; pervade; pervasion; saturation; sink; soak; sop
【计】 bleed-through; percolation
【化】 effusion; infiltration; osmosis
【医】 diosmosis; osmo-; osmose; osmosis; permeation
说的英语翻译:
say; speak; talk; tell; explain; persuade; theory
专业解析
化学渗透说(Chemiosmotic Theory)是解释生物体内能量转换,特别是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过程中ATP合成机制的核心理论。该学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彼得·米切尔(Peter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并于197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一、核心定义(汉英对照)
- 中文术语:化学渗透说
- 英文术语:Chemiosmotic Theory
- 核心机制:通过跨膜质子梯度(Proton Gradient)驱动ATP合成。线粒体/叶绿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将质子(H⁺)泵至膜间隙,形成电化学势能差(ΔμH⁺),该势能驱动质子经ATP合酶(ATP Synthase)回流至基质,催化ADP与无机磷酸(Pi)生成ATP 。
二、关键过程解析
-
质子梯度的建立
电子传递过程中,复合体Ⅰ、Ⅲ、Ⅳ(线粒体)或光合系统Ⅰ、Ⅱ(叶绿体)将质子从基质泵至膜间隙,形成pH梯度(ΔpH) 和膜电位差(ΔΨ),共同构成质子驱动力(Proton Motive Force, PMF)。
公式表达:
$$
text{PMF} = Delta Psi - frac{2.3RT}{F} Delta text{pH}
$$
(其中 ( R ) 为气体常数,( T ) 为温度, ( F ) 为法拉第常数)
-
ATP合成的驱动
ATP合酶(F₀F₁-ATP酶)利用质子回流释放的能量,通过构象变化催化ATP合成。其机制符合结合变构模型(Binding Change Mechanism),每3个质子回流驱动生成1分子ATP 。
三、理论与实验依据
- 米切尔的原始假说(1961):提出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的偶联通过质子梯度实现,而非直接的化学中间体。
- 验证实验:
- 人工质子梯度可驱动ATP合成(如跨膜pH跳跃实验)。
- 质子载体(如CCCP)破坏梯度会抑制ATP生成。
- 结构生物学证据:冷冻电镜揭示ATP合酶的旋转催化机制,直接证实质子流与ATP合成的机械耦合。
四、学术意义与应用
- 统一能量转换理论:解释了真核生物线粒体、原核生物细胞膜及叶绿体中ATP合成的普适机制。
- 诺贝尔奖评价:被誉为“生物能量学的范式革命”,奠定了现代生物能学基础。
- 医学应用:靶向质子梯度的药物(如寡霉素)用于研究代谢疾病与癌症。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Mitchell, P. (1961). Nature 191: 144–148. [米切尔原始论文]
- Nicholls, D.G., Ferguson, S.J. (2013). Bioenergetics (4th ed.). Academic Press. [生物能学经典教材]
- Alberts, B., et al. (2015).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6th ed.). Garland Science. [细胞机制权威阐释]
- Nobel Prize Outreach. (1978).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8. [诺贝尔奖官方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Theory)是解释生物体内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能量转换机制的核心理论,由英国科学家Peter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基本内容
- 质子梯度形成:在电子传递链(如线粒体内膜或叶绿体类囊体膜)中,复合物I、III、IV(呼吸作用)或光系统(光合作用)通过“质子泵”作用,将H⁺从膜内侧(基质)主动运输到膜外侧,形成跨膜质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即电化学梯度)。
- ATP合成的驱动力:质子通过F₀F₁-ATP合酶(ATP合成酶)通道回流至膜内侧时,释放的能量驱动ADP与无机磷酸(Pi)结合生成ATP。
2.关键机制
- 膜的不对称性:电子传递体和质子泵在生物膜上呈不对称分布,确保质子单向运输。
- 膜的选择透过性:生物膜对H⁺具有低通透性,维持电化学梯度。
3.应用领域
- 线粒体呼吸作用:解释氧化磷酸化中ATP的生成。
- 光合作用:说明类囊体膜上光驱动质子梯度如何推动ATP合成。
4.研究进展
该学说后续被实验广泛支持,例如:
- 发现ATP合酶的三维结构及旋转催化机制;
- 证实跨膜质子梯度与ATP产量的定量关系。
化学渗透学说通过质子梯度将电子传递与ATP合成偶联,揭示了生物能量转换的物理化学本质,是生物能学领域的里程碑理论。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被吸收性产品的设计抽动串编辑打包工程地方性牲畜脑炎短尾帚属翻修冈比亚哥尼斯堡过敏性荨麻疹汇编算符忌讳控制特性阔高比脉络膜内层马原性气喘莫名其妙的平板纸平边契据平衡股利准备平衡蒸馏器启钥契约少刻实际数据传送率调谐电纳贴面梯纹孔同步器突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