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counterappeal
contend with; defy; fight; refuse; repel; resist
【医】 Adv.; contra-; ob-
accuse; ask for; inform; notify; tell
抗告(kànggào)是诉讼法中的专业术语,指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法院作出的裁定(非最终判决)不服时,依法向上级法院请求撤销或变更该裁定的法律救济程序。其核心在于对诉讼过程中程序性决定的异议。
英文对应词:
在法律英语中,"抗告"通常译为"appeal"(广义上诉)或更具体地指"appeal against a ruling/interlocutory decision"(对裁定/中间裁决的上诉)。在普通法语境下,类似概念可能表述为"motion for reconsideration"(重新审理动议)或"interlocutory appeal"(中间上诉),具体取决于裁定性质和司法体系。
法律内涵与特点:
对象特定性
抗告针对的是法院在诉讼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如关于回避申请、证据保全、诉讼费用、程序中止等决定),而非最终的实体判决(对实体判决的上诉通常直接称"上诉")。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1条关于裁定上诉的规定;《元照英美法词典》对"interlocutory appeal"的释义。
程序性救济
其目的是纠正可能影响诉讼公正性或当事人权益的程序性错误,确保审判程序合法。例如,对驳回管辖权异议裁定的抗告(《民事诉讼法》第171条)。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331条。
时效性与管辖
抗告需在法定期限(通常为裁定送达后10日内)向作出裁定的法院或其上一级法院提出(《民事诉讼法》第171条)。部分裁定(如小额诉讼程序的裁定)可能被限定为不可抗告。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165条。
与"上诉"的区别
在中文法律语境中,"上诉"(appeal against a judgment)通常指对终局判决的救济,而"抗告"专指对程序性裁定的救济。例如:
来源:《中国法律术语双语词典》(Legal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对诉讼救济程序的分类说明。
结论性定义:
"抗告"是中国大陆诉讼法体系中,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中间性程序裁定表示异议并请求上级审查的法定救济途径,其英文对应概念需根据具体裁定类型选择"appeal against a ruling" 或"interlocutory appeal",以区别于对最终判决的普通上诉(appeal)。该制度设计旨在保障诉讼程序的合法性与当事人程序性权利。
综合来源:《元照英美法词典》(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Anglo-American Law)相关词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裁定救济章节。
抗告是法律程序中的一种救济手段,具体解释如下:
抗告指当事人对法院作出的裁定不服时,向上级法院申请重新审查的诉讼活动。其核心目的是通过上级法院的复核,纠正原审法院在程序或法律适用上的错误(如法官倾向性行为或误判)。
对比项 | 抗告 | 抗诉 |
---|---|---|
提出主体 | 当事人 | 检察院 |
对象 | 未生效的裁定 | 已生效或未生效的判决/裁定 |
法律依据 | 诉讼程序法 | 检察院监督权 |
目的 | 纠正程序错误 | 全面监督审判公正性 |
(参考来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国家的抗告程序,建议查询当地诉讼法条文或咨询专业法律机构。
百万周备用块变相涨价磁心矩阵存单担保付款淡色地电报订货电子簇,电子┡定态误差汞拉米特黄变症回忆性神经痛霍特林加料吊车甲氧芳芥晋精蛋白酶开孔发泡剂BHK-1可编程计算机可重定位模仿器前后向的生铁切断机实际增益时期分析施洗输出存储区四氯代氢醌条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