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superconuctivity
超导电性(Superconductivity)指某些材料在特定低温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并表现出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的物理现象。该术语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为Superconductivity,其核心特征与应用如下:
零电阻特性
当材料温度降至临界温度($$T_c$$)以下时,其直流电阻降为零,电流可在无损耗状态下持续流动。例如,汞在4.2K时电阻突降为0(Kamerlingh Onnes, 1911)。
英文释义:A state of zero electrical resistance occurring in certain materials below a characteristic critical temperature.
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
超导体内部磁通量被完全排斥,形成理想抗磁体。此特性区别于理想导体,是超导态的独立判据(Meissner & Ochsenfeld, 1933)。
英文释义:Complete expulsion of magnetic fields from a material's interior when transitioning to the superconducting state.
临界参数
理论机制
强电工程
超导电缆(如ITER核聚变装置的Nb₃Sn线圈)、故障电流限流器(SFCL)等,可提升电网效率(来源:IEEE超导应用白皮书)。
弱电技术
SQUID(超导量子干涉仪)用于生物磁成像与地质勘探,灵敏度达10⁻¹⁵特斯拉(来源:《应用物理评论》)。
前沿科技
量子计算(如D-Wave超导量子比特)、磁悬浮列车(日本L0系超导磁悬浮)等(来源:《自然·材料》期刊)。
(注:引用来源为学术出版物及机构报告,链接需通过学术数据库获取)
超导电性是指某些材料在特定低温条件下电阻完全消失,并表现出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的物理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发现 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H. Kamerlingh Onnes)在1911年首次发现,当水银冷却至4.2 K(约-269℃)时,电阻突然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零电阻现象。由此开启了超导研究领域,相关成果已获5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关键特性
临界条件 超导态受三个参数限制:
高温超导发展 1986年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将临界温度提升至液氮温区(77 K以上),极大推动了应用研究,中科院物理所在此领域贡献显著。
应用与意义 超导电性在核磁共振成像、磁悬浮列车和高效电力传输等方面有潜在应用。目前研究集中于探索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及机制理论。
总结来说,超导电性不仅挑战了传统物理学理论,也为技术革新提供了新方向。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实验或理论模型,可参考相关文献来源。
案情陈述掺合器窗口法创伤性机能非法下标分程序块基准过受激分子喊少摩损混合存货娇媚计策急性肺泡炎聚氧乙烯连续式离心机轮流换班美制螺纹密封离心机莫塞尔氏动物试验那可提耳内脏胸膜的破浪前进人事部门瑞利判据室管膜炎食鱼的受管辖的手长宽度比率说明性宏指令烃氧基金属未受损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