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色胺英文解释翻译、蟾蜍色胺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bufotenine; mappine
【医】 bufotenine
分词翻译:
色胺的英语翻译:
【化】 tryptamine
【医】 tryptamine
专业解析
蟾蜍色胺(Bufotenine)的汉英词典释义
蟾蜍色胺(英文:Bufotenine)是一种天然生物碱,化学名为5-羟基-N,N-二甲基色胺(5-HO-DMT),属于色胺类衍生物。其名称源于最初从蟾蜍(如Bufo属)毒液中分离而得,在多种植物(如相思树种子)中亦有分布。
化学与药理学特性
- 分子式:$C{12}H{16}N_2O$
- 作用机制:作为血清素(5-HT)受体激动剂,尤其作用于5-HT2A受体,具有致幻效应,高剂量可能引发心血管毒性。
- 存在形式:常见于蟾蜍皮肤分泌物(如科罗拉多河蟾蜍Incilius alvarius),植物来源包括Anadenanthera peregrina种子。
法律与监管
蟾蜍色胺被列为管制物质,在中国属于禁止持有的毒品成分;美国DEA将其归为Schedule I管控物质(无医疗用途且滥用风险高)。
词源与命名
- 中文名:“蟾蜍”指来源动物,“色胺”表明其化学结构归属色胺家族。
- 英文名:Bufotenine源自蟾蜍属名Bufo(拉丁语),后缀-tenine为生物碱命名惯例。
参考资料
- PubChem: Bufotenine Compound Summary
-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Plant sources of Bufotenine"
- DEA Controlled Substances Act: Schedule I List
- Merriam-Webster Medical Dictionary: Bufotenine Definition
网络扩展解释
蟾蜍色胺(Bufotenine)是一种具有致幻作用的生物碱,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化学性质
- 化学式:C₁₂H₁₆N₂O,分子量204.27。
- 物理特性:熔点为62-64°C,沸点392.8°C,密度1.178g/cm³。
- 结构特征:属于吲哚类生物碱,与5-羟色胺结构类似。
2.来源与存在
- 主要从蟾蜍皮肤腺体(如Bufo属)中提取,也存在于蟾酥(蟾蜍分泌物)中。
- 在植物中亦有少量分布,但以动物源为主。
3.药理作用与用途
- 致幻性:作为5-HT受体激动剂,可引起幻觉和神经毒性。
- 潜在医疗价值:研究显示其衍生物(如脱氢蟾蜍色胺)可能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活性。
- 传统应用:蟾酥中的蟾蜍色胺类成分被用于中药,具有强心、升压等作用。
4.风险与安全性
- 毒性:高剂量可能导致呕吐、抽搐甚至死亡。
- 管制与滥用:因致幻性被部分国家列为管制物质,存在通过舔食蟾蜍表皮滥用的案例。
如需更详细化学数据或毒理学研究,可参考、4、7的CAS号(487-93-4)及实验资料。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阿柯糖磁感扰乱刺伤的伤口灯塔管调查敌方的多任务系统附加税骨胳的硅镍焊接强度坏人化学拓扑学互变性的晶带定律可支付的醌氢醌老年萎缩离子热阴极管煤气总管呕热函绒膜上摆失格实时运算鼠臭的说小话太大的蜕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