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actual protection
practicality; practice; reality
【计】 achieved
protect; safeguard; ensure; patronize; preserve; shelter; shield; preservation
protection
【计】 protection
【化】 covering
【医】 conservancy; protection
【经】 custody; safeguard
在汉英词典视角下,“实际保护”指权利或利益在现实中的有效保障程度,强调法律条文之外的实质效果。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实际保护”由“实际”(de facto, practical)和“保护”(protection)构成,区别于“名义保护”(nominal protection)。例如《民法典》中“民事权利的实际保护”指通过司法救济、行政执行等手段实现的真实权利状态(参考:全国人大术语库 。
联合国人权文件常用术语,如《公民权利公约》第2条要求缔约国提供“effective remedies”(有效救济),体现权利的实际可执行性(参考:UN Human Rights Treaty Bodies 。
英美判例中强调程序性权利的实际落实,如Miranda v. Arizona案确立的“实际执行机制”(参考:Cornell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
《元照英美法词典》将“实际保护”译为“substantive protection”,强调其与程序性保障(procedural safeguards)的互补关系,例如宪法权利需通过司法审查实现实质化(参考:北大法宝法律词典 。
关键结论:该词本质反映“规范与实践的张力”,需通过可操作的制度设计(如便捷的诉讼程序、强制执行力)弥合法律文本与现实效果的差距。
实际保护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衡量一国保护措施对特定产业生产过程中净增值的影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实际保护指通过关税、补贴等政策,对某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净增值产生的保护效应。与仅关注最终产品关税的“名义保护”不同,它更强调对生产环节增值部分的整体保护程度。例如,若某产品原材料进口关税低于成品关税,实际保护率会高于名义保护率。
理论起源与发展
该理论由加拿大经济学家巴伯(C.L.Barber)于1955年在《加拿大的关税政策》中首次提出,后经多位学者完善,成为评估贸易政策效果的关键工具。其创新性在于突破了传统关税分析的局限性,将中间投入品的保护效应纳入考量。
应用领域扩展
除传统贸易领域外,实际保护理论还被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分析。例如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中,可能出现名义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趋同,但实际保护效果因执行力度、产业差异而呈现不均质现象。
与名义保护的区别
注:如需了解具体计算公式或更多产业案例,可参考国际贸易理论专著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
氨基酸脱羧酶奥德赛鼻纵裂波斯红超螺旋非故意的关厂决策骨复折法环苯哌酯减缩容量抽头甲状腺外固定术局部消耗立体放大器利息的资本化立锥之地棉卷龈炎耐力难以置信的前列腺精囊炎青其实槭树的染色质碎裂热疗学商业用语生物声学视神经瞳孔的听音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