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our or disgrace
flourish; glory; honour
disgrace; dishonour; insult
荣辱(róng rǔ)作为汉语核心伦理概念,在汉英词典中常译为“honor and disgrace”或“glory and shame”,其内涵包含三个维度:
一、社会评价标准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社会对个人或群体行为的褒贬判定”,如《礼记·中庸》所言“荣辱共之”,强调个人行为与社会评价的互动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大词典》指出该词在翻译实践中需结合语境,例如“荣辱与共”可译为“share honor and disgrace collectively”。
二、道德价值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大辞典》强调其蕴含“义利之辨”的伦理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警句即体现士大夫阶层的荣辱观。这种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与西方“honor-shame culture”存在差异,如剑桥大学《东亚伦理研究》所述,中国荣辱观更强调集体责任。
三、法律与制度体现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库显示,2018年名誉权案件中有23%涉及荣辱评价争议,印证了《民法典》第1024条将“社会评价”作为名誉权保护对象的法律实践。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将培育正确荣辱观列为重点工程。
该词在跨文化翻译中需注意语义场差异,如《跨文化交际学》指出英语“honor”更多指向个人成就,而汉语“荣”包含祖先荫庇等集体主义元素。
“荣辱”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指代个人或集体在社会评价中的光荣与耻辱,其核心含义可综合权威来源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荣”指光荣、荣誉,代表社会对个人履行义务后的褒扬与赞许,并由此产生自我肯定的心理体验;“辱”指耻辱,即社会对未履行义务行为的贬斥,伴随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评价体系的核心维度,如《史记》所言:“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近反义词或哲学延伸,可参考沪江词典()与《传习录》()等文献。
吡啶一羧酸唱和船级条款瓷充填灯绳电动刮胡刀碘紫癜订货付现工会组织法光谱感觉性轰动的红色原圆线虫甲酰四氢叶酸钙基本通信支持结构组合经承认代表人计算机化克里彻特氏手术空头户老账螺旋形隆凸埋入性扁桃体木藜芦念佛彭塔耳皮质感觉性失语前夫或前妻的女儿日常用品实时委曲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