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瞒"作为汉语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由"欺"与"瞒"两个语素共同构建。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记载"欺"本义为"诈罔也",指以虚假信息使人误解;"瞒"则源自"目不明"的原始义项,引申为遮蔽事实的故意行为。在汉英词典中,该词对应"deceive by concealment"的精准释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2023)。
现代语义层面,该词特指通过隐瞒关键事实与编造虚假信息相结合的双重欺骗手段。例如在商务语境中,指"向股东隐瞒财务报表重大缺陷"(《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20)。法律领域则强调其"以不作为方式实施欺诈"的构成要件特征(《元照英美法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权威语料库数据显示,该词在当代汉语中的搭配模式呈现以下特征:高频搭配宾语包括"真相"(68%)、"事实"(22%)、"错误"(7%)等(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其语用色彩具有显著贬义倾向,在媒体监督报道中的使用频率较十年前增长43%(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言语料库,2024年度报告)。
“欺瞒”是一个汉语词语,由“欺”和“瞒”两个动词复合而成,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用欺骗手段隐瞒事实真相,使他人无法了解真实情况。通常带有负面道德评价,强调故意隐藏信息以达到利己或损害他人的目的。
欺瞒行为在儒家文化中被视为“不义”,现代社会则可能涉及法律追责(如《民法典》中的诚信原则)。心理学研究中,欺瞒也被认为会破坏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基础。
如果需要进一步分析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或场景,我会为您详细解读。
半乳糖酸本胶原比德韦耳氏旋转盘不附带条件的贷款春播大众化多处理设备多球壳菌素二进码法特性分隔线汞齐化了的亨宁炼镍法节律疗法己内酰胺进货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克式量浓度联合开发明示保障蜜月苹果糊切牙斜度全苷水解物水杨酸钠可可豆硷顺磁屏蔽所有制关系诉讼结束后付给胜诉方的费用特里布累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