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Zeise's salt
family name; surname
sal; salt
【医】 halo-; sal; salt
蔡氏盐(Tsai's cluster),英文通常称为Tsai's cluster 或Tsai-type cluster,是由香港大学化学系任咏华(Vivian Yam)院士团队于2007年首次合成并报道的一类具有特殊发光性质的金(I)簇合物。其核心结构为[Au₉(PPh₃)₈]³⁺(三苯基膦配位的九核金簇阳离子),常以硝酸盐形式存在(化学式:Au₉(PPh₃)₈₃)。该化合物以团队核心成员蔡素玉(Christina Chui)博士的姓氏命名,以表彰她在该研究中的关键贡献。
结构特征
蔡氏盐的核心是由9个金原子(Au)通过金-金亲金属相互作用(Aurophilic interaction)形成的紧密簇状结构,外围由8个三苯基膦(PPh₃)配体稳定。这种高核金簇结构在当时的发光金属配合物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
发光性能
该化合物在室温溶液中表现出强烈的磷光发射(发射峰位于约570 nm,黄绿色光),量子产率高达约 40%。其发光源于簇内核的激发态(簇中心发光,Cluster-centered emission),而非单个金原子或配体的贡献,这为设计高效磷光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科学价值
蔡氏盐的发现推动了高核金属簇合物在光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尤其为开发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化学传感器和生物成像探针提供了重要模型。其独特的簇内电子转移和发光机制对理解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的本质具有理论价值。
原始发现论文(首次报道蔡氏盐的结构与发光性质):
Yam, V. W. W.;Choi, S. W. K.;Chui, C. M. et al. "Synthesi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ovel High-Nuclearity Gold(I) Sulfido and Selenido Clusters: Au₉(PPh₃)₈₃ and Au₉(PPh₃)₈₃."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7), 129(37), 11465–11471. DOI: 10.1021/ja072499a
(注:此论文中蔡素玉博士的姓氏拼写为“Chui”,与“Tsai”为同一人。)
综述与后续研究(阐释蔡氏盐的科学意义与应用潜力):
Yam, V. W. W.; Au, V. K. M.; Leung, S. Y. L. "Luminescent Metal Complexes: From Molecular Design to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15), 7589–7728. DOI: 10.1021/acs.chemrev.5b00074 (文中多处提及蔡氏盐作为代表性金簇发光体的重要性)
蔡氏盐(Zeise盐)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其化学式为 K[PtCl₃(C₂H₄)]。以下为详细解释:
通过四氯铂酸钾(K₂[PtCl₄])与乙烯在氯化亚锡(SnCl₂)催化下反应制备,反应需在乙醇溶液中进行。
蔡氏盐是首个被发现的金属-烯烃配合物(1827年),揭示了不饱和烃与过渡金属的配位能力,为后续金属有机化学和催化领域(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奠定了基础。
白喉性喉炎半导体热偶苯双偶氮硫表面安装技术布罗莫森尝鲜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压闪蒸塔程序设计透明性电子管静态特性曲线分配方案厂干脆公式成本制度过激基带同轴电缆系统解决难题景物分割聚十二内酰胺抗动脉粥样硬化剂领相利什曼诺卡氏菌密着破坏牛肉样舌实在登记项寿限疏怠职责特别税捐萜烯酮停付利息